《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資料來源:網頁版大藏經 網站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目錄

佛國品第一
方便品第二
弟子品第三
菩薩品第四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不思議品第六
觀眾生品第七
佛道品第八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香積佛品第十
菩薩行品第十一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法供養品第十三
囑累品第十四

佛國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耶離菴羅樹園,與大比
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二千,眾所知識。大智
本行,皆悉成就。諸佛威神之所建立,為護法城,
受持正法;能師子吼,名聞十方;眾人不請,友
而安之;紹隆三寶,能使不絕;降伏魔怨,制諸
外道,悉已清淨,永離蓋纏;心常安住,無礙解
脫;念、定、總持,辯才不斷;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禪定、智慧及方便力,無不具足;逮
無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隨順,轉不退輪;善解
法相,知眾生根;蓋諸大眾,得無所畏;功德智
慧,以修其心;相好嚴身,色像第一,捨諸世間
所有飾好;名稱高遠,踰於須彌;深信堅固,猶
若金剛;法寶普照,而雨甘露;於眾言音,微妙
第一;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
習;演法無畏,猶師子吼,其所講說,乃如雷震,
無有量,已過量;集眾法寶,如海導師,了達諸
法深妙之義;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近無
等等佛自在慧、十力、無畏、十八不共;關閉一
切諸惡趣門,而生五道以現其身;為大醫王,善
療眾病,應病與藥,令得服行;無量功德皆成就,
無量佛土皆嚴淨;其見聞者,無不蒙益;諸有所
作,亦不唐捐;如是一切功德、皆悉具足,其名
曰:等觀菩薩、不等觀菩薩、等不等觀菩薩、定
自在王菩薩、法自在王菩薩、法相菩薩、光相菩
薩、光嚴菩薩、大嚴菩薩、寶積菩薩、辯積菩薩、
寶手菩薩、寶印手菩薩、常舉手菩薩、常下手菩
薩、常慘菩薩、喜根菩薩、喜王菩薩、辯音菩薩、
虛空藏菩薩、執寶炬菩薩、寶勇菩薩、寶見菩薩、
帝網菩薩、明網菩薩、無緣觀菩薩、慧積菩薩、
寶勝菩薩、天王菩薩、壞魔菩薩、電德菩薩、自
在王菩薩、功德相嚴菩薩、師子吼菩薩、雷音菩
薩、山相擊音菩薩、香象菩薩、白香象菩薩、常
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妙生菩薩、華嚴菩薩、
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梵網菩薩、寶杖菩薩、
無勝菩薩、嚴土菩薩、金髻菩薩、珠髻菩薩、彌
勒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如是等三萬二千
人。
復有萬梵天王尸棄等,從餘四天下,來詣佛所,
而為聽法;復有萬二千天帝,亦從餘四天下,來
在會坐;并餘大威力諸天、龍神、夜叉、乾闥婆、
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等,悉來會
坐;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俱來會
坐。彼時佛與無量百千之眾,恭敬圍繞,而為說
法,譬如須彌山王,顯於大海,安處眾寶師子之
座,蔽於一切諸來大眾。
爾時,毗耶離城,有長者子,名曰寶積,與五百
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各
以其蓋共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於中
現;又此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雪山、目真鄰
陀山、摩訶目真鄰陀山、香山、寶山、金山、黑
山、鐵圍山、大鐵圍山,大海江河,川流泉源,
及日月星辰,天宮龍宮,諸尊神宮,悉現於寶蓋
中;又十方諸佛,諸佛說法,亦現於寶蓋中。爾
時,一切大眾,睹佛神力,歎未曾有!合掌禮佛,
瞻仰尊顏,目不暫捨。長者子寶積,即於佛前,
以偈頌曰:「

目淨修廣如青蓮 心淨已度諸禪定
久積淨業稱無量 導眾以寂故稽首

既見大聖以神變 普現十方無量土
其中諸佛演說法 於是一切悉見聞

法王法力超群生 常以法財施一切
能善分別諸法相 於第一義而不動

已於諸法得自在 是故稽首此法王
說法不有亦不無 以因緣故諸法生

無我無造無受者 善惡之業亦不亡
始在佛樹力降魔 得甘露滅覺道成

已無心意無受行 而悉摧伏諸外道
三轉法輪於大千 其輪本來常清淨

天人得道此為證 三寶於是現世間
以斯妙法濟群生 一受不退常寂然

度老病死大醫王 當禮法海德無邊
毀譽不動如須彌 於善不善等以慈

心行平等如虛空 孰聞人寶不敬承
今奉世尊此微蓋 於中現我三千界

諸天龍神所居宮 乾闥婆等及夜叉
悉見世間諸所有 十力哀現是化變

眾睹希有皆歎佛 今我稽首三界尊
大聖法王眾所歸 淨心觀佛靡不欣

各見世尊在其前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隨類各得解

皆謂世尊同其語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眾生各各隨所解

普得受行獲其利 斯則神力不共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恐畏或歡喜

或生厭離或斷疑 斯則神力不共法
稽首十力大精進 稽首已得無所畏

稽首住於不共法 稽首一切大導師
稽首能斷諸結縛 稽首已到於彼岸

稽首能度諸世間 稽首永離生死道
悉知眾生來去相 善於諸法得解脫

不著世間如蓮華 常善入於空寂行
達諸法相無罣礙 稽首如空無所依」

爾時,長者子寶積說此偈已,白佛言:「世尊!
是五百長者子,皆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願聞得佛國土清淨,唯願世尊說諸菩薩淨土之行。
」佛言:「善哉!寶積!乃能為諸菩薩,問於如
來淨土之行,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於是寶積及五百長者子,受教而聽。
佛言:「寶積!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所以者何?
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隨所調伏眾生而取佛
土,隨諸眾生應以何國入佛智慧而取佛土,隨諸
眾生應以何國起菩薩根而取佛土。所以者何?菩
薩取於淨國,皆為饒益諸眾生故。譬如有人,欲
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
能成!菩薩如是,為成就眾生故,願取佛國,願
取佛國者,非於空也。」
「寶積當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
諂眾生來生其國;深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
具足功德眾生來生其國;大乘心是菩薩淨土,菩
薩成佛時,大乘眾生來生其國;布施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一切能捨眾生來生其國;持戒是菩
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行十善道滿願眾生來生其
國;忍辱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三十二相莊
嚴眾生來生其國;精進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
勤修一切功德眾生來生其國;禪定是菩薩淨土,
菩薩成佛時,攝心不亂眾生來生其國;智慧是菩
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正定眾生來生其國;四無
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捨眾
生來生其國;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
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
成佛時,於一切法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三十
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
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迴向心是菩薩淨土,菩
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說除八難是菩
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有三惡八難;自守
戒行不譏彼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國土無
有犯禁之名;十善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命
不中夭,大富梵行,所言誠諦;常以軟語,眷屬
不離,善和鬥訟。言必饒益,不嫉不恚,正見眾
生來生其國。如是寶積,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
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
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
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
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
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
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
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淨,則
佛土淨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是
佛土不淨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於意云
何?日月豈不淨耶!而盲者不見。」對曰「不也!
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舍利弗!眾生
罪故,不見如來國土嚴淨,非如來咎;舍利弗!
我此土淨,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念,謂此佛
土以為不淨,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淨,
譬如自在天宮。」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
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螺髻梵
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
不淨耳!舍利弗!菩薩於一切眾生,悉皆平等,
深心清淨,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淨。」
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
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
一切大眾歎未曾有!而皆自見坐寶蓮華。佛告舍
利弗:「汝且觀是佛土嚴淨?」舍利弗言:「唯
然,世尊!本所不見,本所不聞,今佛國土嚴淨
悉現。」佛語舍利弗:「我佛國土,常淨若此,
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眾惡不淨土耳!譬如諸
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如是舍利
弗,若人心淨,便見此土功德莊嚴。」
當佛現此國土嚴淨之時,寶積所將五百長者子,
皆得無生法忍,八萬四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佛攝神足,於是世界,還復如故;求聲
聞乘,三萬二千諸天及人,知有為法,皆悉無常,
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八千比丘,不受諸法,漏
盡意解。

方便品第二

爾時,毗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
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
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
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
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
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量;住
佛威儀,心大如海,諸佛咨嗟!弟子、釋、梵、
世主所敬。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離;資
財無量,攝諸貧民;奉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
調行,攝諸恚怒;以大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
寂,攝諸亂意;以決定慧,攝諸無智;雖為白衣,
奉持沙門清淨律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
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
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
若至博奕戲處,輒以度人;受諸異道,不毀正信;
雖明世典,常樂佛法;一切見敬,為供養中最;
執持正法,攝諸長幼;一切治生諧偶,雖獲俗利,
不以喜悅;遊諸四衢,饒益眾生;入治政法,救
護一切;入講論處,導以大乘;入諸學堂,誘開
童蒙;入諸婬舍,示欲之過;入諸酒肆,能立其
志;若在長者,長者中尊,為說勝法;若在居士,
居士中尊,斷其貪著;若在剎利,剎利中尊,教
以忍辱;若在婆羅門,婆羅門中尊,除其我慢;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
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內官,內官中尊,化正
宮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興福力;若在梵
天,梵天中尊,誨以勝慧;若在帝釋,帝釋中尊,
示現無常;若在護世,護世中尊,護諸眾生。長
者維摩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其以方便,現身有疾。以其疾故,國王大臣、長
者居士、婆羅門等,及諸王子,并餘官屬,無數
千人,皆往問疾。其往者,維摩詰因以身疾,廣
為說法:「諸仁者!是身無常、無彊、無力、無
堅、速朽之法,不可信也!為苦、為惱,眾病所
集,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
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可久立;是身如燄,
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
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
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
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
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
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
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
作,風力所轉;是身不淨,穢惡充滿;是身為虛
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
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
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
入所共合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
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
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
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
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
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
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
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
從如是無量清淨法,生如來身,諸仁者!欲得佛
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心。」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問諸病者,如應說法,令無
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弟子品第三

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於床,世尊大慈,
寧不垂愍?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
以者何?憶念我昔,曾於林中宴坐樹下,時維摩
詰來謂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為宴坐
也;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是為宴坐;不
起滅定而現諸威儀,是為宴坐;不捨道法而現凡
夫事,是為宴坐;心不住內亦不在外,是為宴坐;
於諸見不動,而修行三十七道品,是為宴坐;不
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若能如是坐者,佛
所印可。』時我,世尊!聞說是語,默然而止,
不能加報!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目犍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目連白
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入毗耶離大城,於里巷中為諸居士說法。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大目連!為白衣居士
說法,不當如仁者所說。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
法無壽命,離生死故;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法常寂然,滅諸相故;法離於相,無所緣故;法
無名字,言語斷故;法無有說,離覺觀故;法無
形相,如虛空故;法無戲論,畢竟空故;法無我
所,離我所故;法無分別,離諸識故;法無有比,
無相待故;法不屬因,不在緣故;法同法性,入
諸法故;法隨於如,無所隨故;法住實際,諸邊
不動故;法無動搖,不依六塵故;法無去來,常
不住故;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法離好醜,
法無增損,法無生滅,法無所歸;法過眼耳鼻舌
身心;法無高下,法常住不動,法離一切觀行。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
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
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當了眾生根有
利鈍;善於知見無所罣礙;以大悲心讚於大乘,
念報佛恩不斷三寶,然後說法。』維摩詰說是法
時,八百居士,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無
此辯,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大迦葉:「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葉白佛
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
念我昔,於貧里而行乞,時維摩詰來謂我言:
『唯,大迦葉!有慈悲心而不能普,捨豪富,從
貧乞,迦葉!住平等法,應次行乞食;為不食故,
應行乞食;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為不受故,
應受彼食;以空聚相,入於聚落;所見色與盲等,
所聞聲與響等,所嗅香與風等,所食味不分別,
受諸觸如智證,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
本自不然,今則無滅。迦葉!若能不捨八邪,入
八解脫,以邪相入正法;以一食施一切,供養諸
佛,及眾賢聖,然後可食;如是食者,非有煩惱,
非離煩惱;非入定意,非起定意;非住世間,非
住涅槃。其有施者,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
不為損,是為正入佛道,不依聲聞。迦葉!若如
是食,為不空食人之施也。』時我,世尊!聞說
是語,得未曾有,即於一切菩薩,深起敬心,復
作是念:斯有家名,辯才智慧乃能如是!其誰不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從是來,不復勸人
以聲聞辟支佛行。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須菩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須菩提白
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入其舍,從乞食,時維摩詰取我缽,
盛滿飯,謂我言:『唯,須菩提!若能於食等者,
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如是行乞,乃
可取食。若須菩提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不壞
於身,而隨一相;不滅癡愛,起於解脫;以五逆
相而得解脫,亦不解不縛;不見四諦,非不見諦;
非得果,非不得果;非凡夫,非離凡夫法;非聖
人,非不聖人;雖成就一切法,而離諸法相,乃
可取食。若須菩提不見佛,不聞法,彼外道六師:
富蘭那迦葉、末伽梨拘賒梨子、刪闍夜毗羅胝子、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尼犍陀若
提子等,是汝之師。因其出家,彼師所墮,汝亦
隨墮,乃可取食。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
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
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
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
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
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
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時我,世
尊!聞此茫然,不識是何言?不知以何答?便置
缽欲出其舍。維摩詰言:『唯,須菩提!取缽勿
懼。於意云何?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
有懼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切
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所以者何?
一切言說,不離是相;至於智者,不著文字,故
無所懼。何以故?文字性離,無有文字,是則解
脫;解脫相者,則諸法也。』維摩詰說是法時,
二百天子得法眼淨,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富樓那彌多羅尼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富樓那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
以者何?憶念我昔於大林中,在一樹下,為諸新
學比丘說法。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富樓那!
先當入定,觀此人心,然後說法。無以穢食置於
寶器,當知是比丘心之所念,無以琉璃同彼水精。
汝不能知眾生根源,無得發起以小乘法。彼自無
瘡,勿傷之也;欲行大道,莫示小徑;無以大海,
內於牛跡;無以日光,等彼螢火。富樓那!此比
丘久發大乘心,中忘此意,如何以小乘法而教導
之?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
切眾生根之利鈍。』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令此
比丘自識宿命,曾於五百佛所植眾德本,迴向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時豁然,還得本心。於是
諸比丘稽首禮維摩詰足。時維摩詰因為說法,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復退轉。我念聲聞不觀
人根,不應說法,是故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摩訶迦旃延:「汝行詣維摩詰問疾。」迦旃
延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昔者,佛為諸比丘略說法要,我即於後,
敷演其義,謂無常義、苦義、空義、無我義、寂
滅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迦旃延!無以
生滅心行,說實相法。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
滅,是無常義;五受陰,通達空無所起,是苦義;
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
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說
是法時,彼諸比丘心得解脫。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那律:「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那律白
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於一處經行,時有梵王,名曰嚴淨,與
萬梵俱,放淨光明,來詣我所,稽首作禮問我言:
『幾何阿那律天眼所見?』我即答言:『仁者!
吾見此釋迦牟尼佛土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
摩勒果。』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那律!
天眼所見,為作相耶?無作相耶?假使作相,則
與外道五通等;若無作相,即是無為,不應有見。
』世尊!我時默然。彼諸梵聞其言,得未曾有!
即為作禮而問曰:『世孰有真天眼者?』維摩詰
言:『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悉見諸
佛國,不以二相。』於是嚴淨梵王及其眷屬五百
梵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禮維摩詰足
已,忽然不現!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優波離:「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優波離白
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
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
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
法解說;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
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所以者
何?彼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如佛所
說。心垢故眾生垢,心淨故眾生淨。心亦不在內,
不在外,不在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諸法
亦然,不出於如。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
寧有垢不?』我言:『不也。』維摩詰言:『一
切眾生,心相無垢,亦復如是。唯,優波離!妄
想是垢,無妄想是淨;顛倒是垢,無顛倒是淨;
取我是垢,不取我是淨。優波離!一切法生滅不
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
法皆妄見,如夢如燄,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
妄想生。其知此者,是名奉律;其知此者,是名
善解。』於是二比丘言:『上智哉!是優波離所
不能及,持律之上而不能說。』我答言:『自捨
如來,未有聲聞及菩薩,能制其樂說之辯,其智
慧明達,為若此也!』時二比丘疑悔即除,發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願言:『令一切眾生
皆得是辯。』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羅侯羅:「汝行詣維摩詰問疾。」羅侯羅白
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昔時,毗耶離諸長者子來詣我所,稽首作禮,
問我言:『唯,羅侯羅!汝佛之子,捨轉輪王位,
出家為道。其出家者,有何等利?』我即如法為
說出家功德之利。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羅
侯羅!不應說出家功德之利,所以者何?無利無
功德,是為出家;有為法者,可說有利有功德。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無為法中,無利無功德。
羅侯羅!出家者,無彼無此,亦無中間;離六十
二見,處於涅槃;智者所受,聖所行處;降伏眾
魔,度五道,淨五眼,得五力,立五根;不惱於
彼,離眾雜惡;摧諸外道,超越假名;出淤泥,
無繫著;無我所,無所受;無擾亂,內懷喜;護
彼意,隨禪定,離眾過。若能如是,是真出家。』
於是維摩詰語諸長者子:『汝等於正法中,宜共
出家,所以者何?佛世難值!』諸長者子言:
『居士!我聞佛言,父母不聽,不得出家。』維
摩詰言:『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即出家,是即具足。』爾時,三十二長者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阿難:「汝行詣維摩詰問疾。」阿難白佛言:
「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
時,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我即持缽,詣大
婆羅門家門下立。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阿
難!何為晨朝,持缽住此?』我言:『居士!世
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維摩詰言:
『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
諸惡已斷,眾善普會,當有何疾?當有何惱?默
往阿難,勿謗如來,莫使異人聞此麤言;無令大
威德諸天,及他方淨土諸來菩薩得聞斯語。阿難!
轉輪聖王,以少福故,尚得無病,豈況如來無量
福會普勝者哉!行矣,阿難!勿使我等受斯恥也。
外道、梵志,若聞此語,當作是念:何名為師?
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
聞。當知,阿難!諸如來身,即是法身,非思欲
身。佛為世尊,過於三界;佛身無漏,諸漏已盡;
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如此之身,當有何疾?時
我,世尊!實懷慚愧,得無近佛而謬聽耶!即聞
空中聲曰:『阿難!如居士言。但為佛出五濁惡
世,現行斯法,度脫眾生。行矣,阿難!取乳勿
慚。』世尊!維摩詰智慧辯才,為若此也,是故
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
詰所言,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菩薩品第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彌
勒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
何?憶念我昔,為兜率天王及其眷屬,說不退轉
地之行,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彌勒!世尊授仁
者記,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用何生,
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若過去生,
過去生已滅;若未來生,未來生未至;若現在生,
現在生無住,如佛所說。比丘,汝今即時,亦生
亦老亦滅。若以無生得受記者,無生即是正位,
於正位中,亦無受記,亦無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云何彌勒受一生記乎?為從如生得受記耶?
為從如滅得受記耶?若以如生得受記者,如無有
生;若以如滅得受記者,如無有滅。一切眾生皆
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聖賢亦如也,至於彌勒
亦如也。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
所以者何?夫如者,不二不異,若彌勒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
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彌勒得滅度者,一切眾生
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
即涅槃相,不復更滅。是故彌勒無以此法誘諸天
子,實無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亦無退者。
彌勒!當令此諸天子,捨於分別菩提之見,所以
者何?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滅是
菩提,滅諸相故;不觀是菩提,離諸緣故;不行
是菩提,無憶念故;斷是菩提,捨諸見故;離是
菩提,離諸妄想故;障是菩提,障諸願故;不入
是菩提,無貪著故;順是菩提,順於如故;住是
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實際故;不二是
菩提,離意法故;等是菩提,等虛空故;無為是
菩提,無生住滅故;知是菩提,了眾生心行故;
不會是菩提,諸入不會故;不合是菩提,離煩惱
習故;無處是菩提,無形色故;假名是菩提,名
字空故。如化是菩提,無取捨故;無亂是菩提,
常自靜故;善寂是菩提,性清淨故;無取是菩提,
離攀緣故;無異是菩提,諸法等故;無比是菩提,
無可喻故;微妙是菩提,諸法難知故。』世尊!
維摩詰說是法時,二百天子得無生法忍。故我不
任詣彼問疾。」
佛告光嚴童子:「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光嚴白
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出毗耶離大城,時維摩詰方入城,我即
為作禮而問言:『居士從何所來?』答我言:
『吾從道場來。』我問:『道場者何所是?』答
曰:『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發行是道場,能
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
場,無錯謬故;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持戒是
道場,得願具故;忍辱是道場,於諸眾生心無礙
故;精進是道場,不懈退故;禪定是道場,心調
柔故;智慧是道場,現見諸法故;慈是道場,等
眾生故;悲是道場,忍疲苦故;喜是道場,悅樂
法故;捨是道場,憎愛斷故;神通是道場,成就
六通故;解脫是道場,能背捨故;方便是道場,
教化眾生故;四攝是道場,攝眾生故;多聞是道
場,如聞行故;伏心是道場,正觀諸法故;三十
七品是道場,捨有為法故;四諦是道場,不誑世
間故;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諸
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
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降魔是道場,不傾
動故;三界是道場,無所趣故;師子吼是道場,
無所畏故;力、無畏、不共法是道場,無諸過故;
三明是道場,無餘礙故;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
成就一切智故。如是,善男子!菩薩若應諸波羅
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
道場來,住於佛法矣!』說是法時,五百天人皆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
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
狀如帝釋,鼓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
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
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
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
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
』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
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謂我言:
『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
『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
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
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
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爾
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
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
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
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
『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
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
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
益眾生,樂敬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
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
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
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
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
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
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
為菩薩法樂。』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
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
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
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
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
得法願具足。』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
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
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然百千燈,
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
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
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
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是無盡燈,令無
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
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
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世尊!維摩詰
有如是自在神力,智慧辯才,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佛告長者子善德:「汝行詣維摩詰問疾。」善德
向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
憶念我昔,自於父舍,設大施會,供養一切沙門
婆羅門,及諸外道貧窮下賤孤獨乞人。期滿七日,
時維摩詰,來入會中,謂我言:『長者子!夫大
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何用是財施
會為?』我言:『居士!何謂法施之會?』『法
施會者,無前無後,一時供養一切眾生,是名法
施之會。』曰:『何謂也?』謂以菩提,起於慈
心;以救眾生,起大悲心;以持正法,起於喜心;
以攝智慧,行於捨心;以攝慳貪,起檀波羅蜜;
以化犯戒,起尸羅波羅蜜;以無我法,起羼提波
羅蜜;以離身心相,起毗梨耶波羅蜜;以菩提相,
起禪波羅蜜;以一切智,起般若波羅蜜。教化眾
生,而起於空;不捨有為法,而起無相;示現受
生,而起無作;護持正法,起方便力;以度眾生,
起四攝法;以敬事一切,起除慢法;於身命財,
起三堅法;於六念中,起思念法;於六和敬,起
質直心;正行善法,起於淨命;心淨歡喜,起近
賢聖;不憎惡人,起調伏心;以出家法,起於深
心;以如說行,起於多聞;以無諍法,起空閑處;
趣向佛慧,起於宴坐;解眾生縛,起修行地;以
具相好,及淨佛土,起福德業;知一切眾生心念,
如應說法,起於智業;知一切法,不取不捨,入
一相門,起於慧業;斷一切煩惱、一切障礙、一
切不善法,起一切善業;以得一切智慧、一切善
法,起於一切助佛道法。如是善男子,是為法施
之會。若菩薩住是法施會者,為大施主,亦為一
切世間福田。世尊!維摩詰說是法時,婆羅門眾
中二百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時心
得清淨,歎未曾有!稽首禮維摩詰足,即解瓔珞
價值百千而以上之,不肯取。我言:『居士願必
納受,隨意所與。』維摩詰乃受瓔珞,分作二分,
持一分施此會中一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難勝如
來。一切眾會皆見光明國土難勝如來,又見珠瓔
在彼佛上變成四柱寶臺,四面嚴飾,不相障蔽。
時維摩詰現神變已,又作是言:『若施主等心施
一最下乞人,猶如如來福田之相,無所分別,等
於大悲,不求果報,是則名曰具足法施。』城中
一最下乞人,見是神力,聞其所說,皆發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心,故我不任詣彼問疾。」
如是諸菩薩各各向佛說其本緣,稱述維摩詰所言,
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難為詶對。
深達實相,善說法要,辯才無滯,智慧無礙;一
切菩薩法式悉知,諸佛祕藏無不得入;降伏眾魔,
遊戲神通,其慧方便,皆已得度。雖然,當承佛
聖旨,詣彼問疾。」於是眾中諸菩薩大弟子,釋
梵四天王等,咸作是念:今二大士,文殊師利、
維摩詰共談,必說妙法。即時八千菩薩,五百聲
聞,百千天人,皆欲隨從。於是文殊師利與諸菩
薩大弟子眾,及諸天人恭敬圍繞,入毗耶離大城。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
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
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
寢一床。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
不見相而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
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
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且置是事,居
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
慇勤,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
如?當云何滅?」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
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
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譬如長者,唯
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
亦愈。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
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又言是疾,何
所因起?菩薩疾者,以大悲起。」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空無侍者?」維
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又問:「以
何為空?」答曰:「以空空。」又問:「空何用
空?」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又問:「空
可分別耶?」答曰:「分別亦空。」又問:「空
當於何求?」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又
問:「六十二見當於何求?」答曰:「當於諸佛
解脫中求。」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答
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又仁所問:何無
侍者?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所以者
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
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文殊師利言:「居士所疾,為何等相?」維摩詰
言:「我病無形不可見。」又問:「此病身合耶?
心合耶?」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
合,心如幻故。」又問:「地大、水大、火大、
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答曰:「是病非
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
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
有疾菩薩?」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
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
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說悔先
罪,而不說入於過去;以己之疾,愍於彼疾;當
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憶所修福,
念於淨命,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王,療
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維摩詰言:「有疾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
皆從前世妄想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
者!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
身亦無我;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
應生著。既知病本,即除我想及眾生想。當起法
想,應作是念:『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唯法
起,滅唯法滅。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
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
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
患,我應離之。云何為離?離我我所。云何離我
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
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
我及涅槃,此二皆空。以何為空?但以名字故空。
如此二法,無決定性,得是平等;無有餘病,唯
有空病;空病亦空。是有疾菩薩,以無所受而受
諸受,未具佛法,亦不滅受而取證也。」
「設身有苦,念惡趣眾生,起大悲心,我既調伏,
亦當調伏一切眾生;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為斷
病本而教導之。何謂病本?謂有攀緣,從有攀緣,
則為病本。何所攀緣?謂之三界。云何斷攀緣?
以無所得,若無所得,則無攀緣。何謂無所得?
謂離二見。何謂二見?謂內見外見,是無所得。
文殊師利!是為有疾菩薩調伏其心,為斷老病死
苦,是菩薩菩提。若不如是,已所修治,為無慧
利。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
菩薩之謂也。」
「彼有疾菩薩,復應作是念:如我此病,非真非
有,眾生病亦非真非有。作是觀時,於諸眾生若
起愛見大悲,即應捨離,所以者何?菩薩斷除客
塵煩惱而起大悲。愛見悲者,則於生死有疲厭心,
若能離此,無有疲厭,在在所生,不為愛見之所
覆也。所生無縛,能為眾生說法解縛,如佛所說。
若自有縛,能解彼縛?無有是處!若自無縛,能
解彼縛,斯有是處。是故菩薩不應起縛。何謂縛?
何謂解?貪著禪味,是菩薩縛;以方便生,是菩
薩解。又無方便慧縛,有方便慧解;無慧方便縛,
有慧方便解。何謂無方便慧縛?謂菩薩以愛見心
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而自
調伏,是名無方便慧縛。何謂有方便慧解?謂不
以愛見心莊嚴佛土成就眾生,於空無相無作法中,
以自調伏,而不疲厭,是名有方便慧解。何謂無
慧方便縛?謂菩薩住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
殖眾德本,是名無慧方便縛。何謂有慧方便解?
謂離諸貪欲瞋恚邪見等諸煩惱,而殖眾德本;迴
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有慧方便解。文殊
師利!彼有疾菩薩,應如是觀諸法,又復觀身無
常,苦、空、非我,是名為慧。雖身有疾,常在
生死,饒益一切,而不厭倦,是名方便。又復觀
身,身不離病,病不離身,是病是身,非新非故,
是名為慧。設身有疾,而不永滅,是名方便。」
「文殊師利!有疾菩薩應如是調伏其心,不住其
中,亦復不住不調伏心。所以者何?若住不調伏
心,是愚人法;若住調伏心,是聲聞法。是故菩
薩不當住於調伏不調伏心,離此二法,是菩薩行。
在於生死,不為汙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
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非垢
行,非淨行,是菩薩行;雖過魔行,而現降伏眾
魔,是菩薩行;求一切智,無非時求,是菩薩行;
雖觀諸法不生,而不入正位,是菩薩行;雖觀十
二緣起,而入諸邪見,是菩薩行;雖攝一切眾生,
而不愛著,是菩薩行;雖樂遠離,而不依身心盡,
是菩薩行;雖行三界,而不壞法性,是菩薩行;
雖行於空,而殖眾德本,是菩薩行;雖行無相,
而度眾生,是菩薩行;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
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
雖行六波羅蜜,而遍知眾生心心數法,是菩薩行;
雖行六通,而不盡漏,是菩薩行;雖行四無量心,
而不貪著生於梵世,是菩薩行;雖行禪定解脫三
昧,而不隨禪生,是菩薩行;雖行四念處,不畢
竟永離身受心法,是菩薩行;雖行四正勤,而不
捨身心精進,是菩薩行;雖行四如意足,而得自
在神通,是菩薩行;雖行五根,而分別眾生諸根
利鈍,是菩薩行;雖行五力,而樂求佛十力,是
菩薩行;雖行七覺分,而分別佛之智慧,是菩薩
行;雖行八正道,而樂行無量佛道,是菩薩行;
雖行止觀助道之法,而不畢竟墮於寂滅,是菩薩
行;雖行諸法不生不滅,而以相好莊嚴其身,是
菩薩行;雖現聲聞辟支佛威儀,而不捨佛法,是
菩薩行;雖隨諸法究竟淨相,而隨所應為現其身,
是菩薩行;雖觀諸佛國土永寂如空,而現種種清
淨佛土,是菩薩行;雖得佛道轉於法輪入於涅槃,
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菩薩行。」
說是語時,文殊師利所將大眾,其中八千天子,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不思議品第六

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作是念:斯諸
菩薩大弟子眾,當於何坐?
長者維摩詰知其意,語舍利弗言:「云何仁者為
法來耶?求床座耶?」舍利弗言:「我為法來,
非為床座。」維摩詰言:「唯,舍利弗!夫求法
者,不貪軀命,何況床座?」
「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
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唯,舍利弗!夫求法者,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
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
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
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唯,舍利弗!法名寂
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
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法
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
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法無處
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
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法不可住,若
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
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法名
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
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爾時,長者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仁者遊於無
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
師子之座?」文殊師利言:「居士!東方度三十
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
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
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於是長者維摩詰現神
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
來入維摩詰室,諸菩薩大弟子,釋梵四天王等,
昔所未見!其室廣博,悉皆包容三萬二千師子之
座,無所妨礙。於毗耶離城,及閻浮提四天下,
亦不迫迮,悉見如故。爾時,維摩詰語文殊師利:
「就師子座,與諸菩薩上人俱坐,當自立身如彼
座像。」其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為四萬二千由
旬,坐師子座。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
升。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就師子座。」舍利弗
言:「居士!此座高廣,吾不能升。」維摩詰言:
「唯,舍利弗!為須彌燈王如來作禮,乃可得坐。
」於是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即為須彌燈王如來
作禮,便得坐師子座。
舍利弗言:「居士!未曾有也,如是小室,乃容
受此高廣之座,於毗耶離城,無所妨礙,又於閻
浮提聚落城邑,及四天下諸天龍王鬼神宮殿,亦
不迫迮。」維摩詰言:「唯,舍利弗!諸佛菩薩,
有解脫名:『不可思議』,若菩薩住是解脫者,
以須彌之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
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
唯應度者乃見須彌入芥子中,是名:『不可思議
解脫法門。』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魚瀞
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故,諸龍鬼神阿
修羅等,不覺不知己之所入,於此眾生亦無所嬈。
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斷取三千大千
世界,如陶家輪,著右掌中,擲過恆沙世界之外,
其中眾生,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又復還置本處,
都不使人有往來想,而此世界本相如故。又舍利
弗!或有眾生,樂久住世,而可度者,菩薩即演
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劫;或有眾生不
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
彼眾生謂之七日。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
薩,以一切佛土嚴飾之事,集在一國,示於眾生。
又菩薩以一切佛土眾生置之右掌,飛到十方遍示
一切,而不動本處。又舍利弗!十方眾生供養諸
佛之具,菩薩於一毛孔,皆令得見。又十方國土
所有日月星宿,於一毛孔,普使見之。又舍利弗!
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菩薩悉能吸著口中,而身無
損,外諸樹木,亦不摧折。又十方世界劫盡燒時,
以一切火內於腹中,火事如故,而不為害。又於
下方過恆河沙等諸佛世界,取一佛土,舉著上方,
過恆河沙無數世界,如持針鋒舉一棗葉,而無所
嬈。又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
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或現帝
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或現轉輪聖王
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上中下音,皆能變之,
令作佛聲,演出無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
所說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舍利弗!
我今略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若廣說者,窮
劫不盡。」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歎未
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者前現眾色
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法
門,不能解了,為若此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
此大乘,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
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一切菩
薩,應大欣慶,頂受此法。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
議解脫法門者,一切魔眾無如之何。」大迦葉說
此語時,三萬二千天子,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
爾時,維摩詰語大迦葉:「仁者!十方無量阿僧
祗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
以方便力故,教化眾生,現作魔王,又迦葉!十
方無量菩薩,或有人從乞手足耳鼻、頭目髓腦、
血肉皮骨、聚落城邑、妻子奴婢、象馬車乘、金
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珂貝、衣服
飲食,如此乞者,多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以
方便力,而往試之,令其堅固。所以者何?住不
可思議解脫菩薩,有威德力,故行逼迫,示諸眾
生,如是難事,凡夫下劣,無有力勢,不能如是
逼迫菩薩;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是名住不
可思議解脫菩薩智慧方便之門。」

觀眾生品第七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觀於眾
生?」維摩詰言:「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
觀眾生為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
像;如熱時燄,如呼聲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
如水上泡;如芭蕉堅,如電久住,如第五大,如
第六陰,如第七情,如十三入,如十九界,菩薩
觀眾生為若此。如無色界色,如燋穀芽,如須陀
洹身見,如阿那含入胎,如阿羅漢三毒,如得忍
菩薩貪恚毀禁,如佛煩惱習,如盲者見色,如入
滅盡定出入息,如空中鳥跡,如石女兒,如化人
煩惱,如夢所見已寤,如滅度者受身,如無煙之
火,菩薩觀眾生為若此。」
文殊師利言:「若菩薩作是觀者,云何行慈?」
維摩詰言:「菩薩作是觀已,自念我當為眾生說
如斯法,是即真實慈也。行寂滅慈,無所生故;
行不熱慈,無煩惱故;行等之慈,等三世故;行
無諍慈,無所起故;行不二慈,內外不合故;行
不壞慈,畢竟盡故;行堅固慈,心無毀故;行清
淨慈,諸法性淨故;行無邊慈,如虛空故;行阿
羅漢慈,破結賊故;行菩薩慈,安眾生故;行如
來慈,得如相故;行佛之慈,覺眾生故;行自然
慈,無因得故;行菩提慈,等一味故;行無等慈,
斷諸愛故;行大悲慈,導以大乘故;行無厭慈,
觀空無我故;行法施慈,無遺惜故;行持戒慈,
化毀禁故;行忍辱慈,護彼我故;行精進慈,荷
負眾生故;行禪定慈,不受味故;行智慧慈,無
不知時故;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行無隱慈,
直心清淨故;行深心慈,無雜行故;行無誑慈,
不虛假故;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菩薩之慈,
為若此也。」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
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何謂為喜?」
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為捨?」
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
力。」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
當於何住?」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者,
當住度脫一切眾生。」又問:「欲度眾生,當何
所除?」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又問:
「欲除煩惱,當何所行?」答曰:「當行正念。」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答曰:「當行不生不
滅。」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
「不善不生,善法不滅。」又問:「善不善孰為
本?」答曰:「身為本。」又問:「身孰為本?」
答曰:「欲貪為本。」又問:「欲貪孰為本?」
答曰:「虛妄分別為本。」又問:「虛妄分別孰
為本?」答曰:「顛倒想為本。」又問:「顛倒
想孰為本?」答曰:「無住為本。」又問:「無
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文殊師利!
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
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
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
神力去華,不能令去。爾時,天問舍利弗:「何
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
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
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
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
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
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
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
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答曰:
「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舍利弗言:「止此
久耶?」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舍利
弗默然不答。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答
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所以者何?解脫
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
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所
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舍利弗言:「不
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天曰:「佛為增上慢
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
婬怒癡性,即是解脫。」舍利弗言:「善哉!善
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天
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所以者何?若有
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天曰:
「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
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
乘。舍利弗!如人入瞻蔔林,唯嗅瞻蔔,不嗅餘
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聞
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
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
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舍利弗!吾止此室,
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
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舍利佛!此室常現
八未曾有難得之法,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
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
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
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
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
常說六波羅密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
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有四大藏,眾寶積滿,
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
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
是等十方無量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為皆來,廣
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
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
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舍利弗!此室常
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
樂於聲聞法乎?」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天曰:「我從
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譬如
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
為正問不?」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
何所轉?」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
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即時天女以神通力,
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
「何以不轉女身?」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
「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天曰:「舍利弗,
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
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
而非女也。是故佛說一切諸法非男非女。」即時
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
「女身色相,今何所在?」舍利弗言:「女身色
相,無在無不在。」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
是,無在無不在。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天曰:
「佛化所生,吾如彼生。」曰:「佛化所生,非
沒生也。」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
是處。」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
無是處。所以者何?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已得當得,如恆河沙,皆謂何乎?」天曰:「皆
以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曰:
「無所得故而得。」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
是,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已曾供養九十
二億諸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
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
生。」

佛道品第八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
道?」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
佛道。」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答曰:
「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至於地獄,無諸
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
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示行貪
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
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
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
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瞋恚,而常慈忍;示
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
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諂偽,而
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
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
順佛智慧,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
未聞法;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
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
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
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
畏;示有資生,而恆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
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
辯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
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不
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
通達佛道。」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
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
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
處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處為種,十不善道為
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為佛種。
」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
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
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此華;如是見無為法
入正位者,終不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
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
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
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
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
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
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
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
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
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
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復益,永不志願。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
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
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
無上道意。」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
「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
是誰?奴婢僮僕,象馬車乘,皆何所在?」於是
維摩詰以偈答曰:「
智度菩薩母 方便以為父
一切眾導師 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 慈悲心為女
善心誠實男 畢竟空寂舍
弟子眾塵勞 隨意之所轉
道品善知識 由是成正覺
諸度法等侶 四攝眾妓女
歌詠誦法言 以此為音樂
總持之園苑 無漏法林樹
覺意淨妙華 解脫智慧果
八解之浴池 定水湛然滿
布以七淨華 浴此無垢人
象馬五通馳 大乘以為車
調御以一心 遊於八正路
相具以嚴容 眾好飾其姿
慚愧之上服 深心為華鬘
富有七財寶 教授以滋息
如所說修行 迴向為大利
四禪為床座 從於淨命生
多聞增智慧 以為自覺音
甘露法之食 解脫味為漿
淨心以澡浴 戒品為塗香
摧滅煩惱賊 勇健無能踰
降伏四種魔 勝旛建道場
雖知無起滅 示彼故有生
悉現諸國土 如日無不見
供養於十方 無量億如來
諸佛及己身 無有分別想
雖知諸佛國 及與眾生空
而常修淨土 教化於群生
諸有眾生類 形聲及威儀
無畏力菩薩 一時能盡現
覺知眾魔事 而示隨其行
以善方便智 隨意皆能現
或示老病死 成就諸群生
了知如幻化 通達無有礙
或現劫盡燒 天地皆洞然
眾人有常想 照令知無常
無數億眾生 俱來請菩薩
一時到其舍 化令向佛道
經書禁咒術 工巧諸技藝
盡現行此事 饒益諸群生
世間眾道法 悉於中出家
因以解人惑 而不墮邪見
或作日月天 梵王世界主
或時作地水 或復作風火
劫中有疾疫 現作諸藥草
若有服之者 除病消眾毒
劫中有饑饉 現身作飲食
先救彼飢渴 卻以法語人
劫中有刀兵 為之起慈悲
化彼諸眾生 令住無諍地
若有大戰陣 立之以等力
菩薩現威勢 降伏使和安
一切國土中 諸有地獄處
輒往到於彼 勉濟其苦惱
一切國土中 畜生相食噉
皆現生於彼 為之作利益
示受於五欲 亦復現行禪
令魔心憒亂 不能得其便
火中生蓮華 是可謂希有
在欲而行禪 希有亦如是
或現作婬女 引諸好色者
先以欲鉤牽 後令入佛智
或為邑中主 或作商人導
國師及大臣 以祐利眾生
諸有貧窮者 現作無盡藏
因以勸導之 令發菩提心
我心憍慢者 為現大力士
消伏諸貢高 令住無上道
其有恐懼眾 居前而慰安
先施以無畏 後令發道心
或現離婬欲 為五通僊人
開導諸群生 令住戒忍慈
見須供事者 現為作僮僕
既悅可其意 乃發以道心
隨彼之所須 得入於佛道
以善方便力 皆能給足之
如是道無量 所行無有涯
智慧無邊際 度脫無數眾
假令一切佛 於無數億劫
讚歎其功德 猶尚不能盡
誰聞如是法 不發菩提心
除彼不肖人 癡冥無智者」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

爾時,維摩詰謂眾菩薩言:「諸仁者!云何菩薩
入不二法門?各隨所樂說之。」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
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
入不二法門。」
德守菩薩曰:「我、我所為二。因有我故,便有
我所,若無有我,則無我所,是為不二法門。」
不眴菩薩曰:「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
可得,以不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
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淨為二。見垢實性,則無淨
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
無念即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
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臂菩薩曰:「菩薩心、聲聞心為二。觀心相空
如幻化者,無菩薩心,無聲聞心,是為入不二法
門。」
弗沙菩薩曰:「善、不善為二。若不起善不善,
入無相際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師子菩薩曰:「罪、福為二。若達罪性,則與福
無異,以金剛慧決了此相,無縛無解者,是為入
不二法門。」
師子意菩薩曰:「有漏、無漏為二。若得諸法等,
則不起漏不漏想,不著於相,亦不住無相,是為
入不二法門。」
淨解菩薩曰:「有為、無為為二。若離一切數,
則心如虛空,以清淨慧無所礙者,是為入不二法
門。」
那羅延菩薩曰:「世間、出世間為二。世間性空,
即是出世間。於其中不入、不出、不溢、不散,
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意菩薩曰:「生死、涅槃為二。若見生死性,
則無生死,無縛無解,不然不滅,如是解者,是
為入不二法門。」
現見菩薩曰:「盡、不盡為二。法若究竟,盡若
不盡,皆是無盡相;無盡相即是空,空則無有盡
不盡相。如是入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普守菩薩曰:「我、無我為二。我尚不可得,非
我何可得?見我實性者?不復起二,是為入不二
法門。」
電天菩薩曰:「明、無明為二。無明實性即是明,
明亦不可取,離一切數,於其中平等無二者,是
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
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
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
是為入不二法門。」明相菩薩曰:「四種異、空
種異為二。四種性即是空種性,如前際後際空,
故中際亦空。若能如是知諸種性者,是為入不二
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
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
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癡,
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無盡意菩薩曰:「布施、迴向一切智為二。布施
性即是迴向一切智性,如是持戒、忍辱、精進、
禪定、智慧、迴向一切智為二。智慧性即是迴向
一切智性,於其中入一相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深慧菩薩曰:「是空、是無相、是無作為二。空
即無相,無相即無作;若空、無相、無作,則無
心意識,於一解脫門即是三解脫門者,是為入不
二法門。」
寂根菩薩曰:「佛、法、眾為二。佛即是法,法
即是眾,是三寶皆無為相,與虛空等,一切法亦
爾,能隨此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
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起不見身及見滅身,身
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
入不二法門。」
上善菩薩曰:「身口意善為二。是三業皆無作相,
身無作相,即口無作相,口無作相,即意無作相;
是三業無作相,即一切法無作相,能如是隨無作
慧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福田菩薩曰:「福行、罪行、不動行為二。三行
實性即是空,空則無福行、無罪行、無不動行,
於此三行而不起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
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
為入不二法門。」
德藏菩薩曰:「有所得相為二。若無所得,則無
取捨者,無取捨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月上菩薩曰:「闇與明為二。無闇無明,則無有
二,所以者何?如入滅受想定,無闇無明。一切
法相亦復如是,於其中平等入者,是為入不二法
門。」
寶印手菩薩曰:「樂涅槃、不樂世間為二。若不
樂涅槃、不厭世間,則無有二,所以者何?若有
縛,則有解,若本無縛,其誰求解?無縛無解,
則無樂厭,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
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樂實菩薩曰:「實、不實為二。實見者尚不見實,
何況非實!所以者何?非肉眼所見,慧眼乃能見,
而此慧眼,無見無不見,是為入不二法門。」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
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
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
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
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
言。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
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
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香積佛品第十

於是舍利弗心念:日時欲至,此諸菩薩當於何食?
時維摩詰,知其意而語言:「佛說八解脫,仁者
受行,豈雜欲食而聞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須臾,
當令汝得未曾有食。」
時維摩詰即入三昧,以神通力,示諸大眾,上方
界分過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
積,今現在,其國香氣,比於十方諸佛世界人天
之香,最為第一。彼土無有聲聞辟支佛名,唯有
清淨大菩薩眾,佛為說法,其界一切,皆以香作
樓閣,經行香地,苑園皆香,其食香氣,周流十
方無量世界。時彼佛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有諸
天子皆號香嚴,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供
養彼佛及諸菩薩,此諸大眾莫不目見。
時維摩詰問眾菩薩言:「諸仁者!誰能致彼佛飯?
」以文殊師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維摩詰言:
「仁此大眾,無乃可恥?」文殊師利曰:「如佛
所言,勿輕未學。」
於是,維摩詰不起於座,居眾會前,化作菩薩,
相好光明,威德殊勝,蔽於眾會,而告之曰:
「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恆河沙佛土,有國
名眾香,佛號香積,與諸菩薩方共坐食。汝往到
彼,如我辭曰:『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致敬無
量,問訊起居,少病少惱,氣力安不?願得世尊
所食之餘,當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樂小法
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時化菩薩
即於會前,升於上方,舉眾皆見其去,到眾香界,
禮彼佛足,又聞其言:「維摩詰稽首世尊足下!
致敬無所食之餘,欲於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
樂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來名聲普聞。」
彼諸大士,見化菩薩,歎未曾有!今此上人,從
何所來?娑婆世界,為在何許?云何名為樂小法
者?即以問佛,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恆
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
在。於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
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
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讚此土,令彼菩薩增益
功德。」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
力無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
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於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
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
養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佛
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
又當捨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
又汝於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
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
盡現其清淨土耳!」
時化菩薩既受缽飯,與彼九百萬菩薩俱,承佛威
神,及維摩詰力,於彼世界,忽然不現,須臾之
間,至維摩詰舍。時維摩詰即化作九百萬師子之
座,嚴好如前,諸菩薩皆坐其上。時化菩薩以滿
缽香飯與維摩詰,飯香普薰毗耶離城,及三千大
千世界。
時毗耶離婆羅門、居士等,聞是香氣,身意快然,
歎未曾有!於是長者主月蓋,從八萬四千人。來
入維摩詰舍,見其室中菩薩甚多,諸師子座,高
廣嚴好,皆大歡喜,禮眾菩薩及大弟子,卻住一
面。諸地神虛空神及欲色界諸天,聞此香氣,亦
皆來入維摩詰舍。
時維摩詰,語舍利弗等諸大聲聞:「仁者可食,
如來甘露味飯,大悲所熏,無以限意食之,使不
銷也。有異聲聞念是飯少,而此大眾人人當食?」
化菩薩曰:「勿以聲聞小德小智,稱量如來無量
福慧!四海有竭,此飯無盡!使一切人食,摶若
須彌,乃至一劫,猶不能盡,所以者何?無盡戒、
定、智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
之餘,終不可盡,於是缽飯悉飽眾會,猶故不儩。
」其諸菩薩聲聞天人,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
如一切樂莊嚴國諸菩薩也,又諸毛孔皆出妙香,
亦如眾香國土諸樹之香。
爾時,維摩詰問眾香菩薩:「香積如來,以何說
法?」彼菩薩薩曰:「我土如來無文字說,但以
眾香令諸天人得入律行。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
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薩
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彼諸菩薩問維摩詰:「今世尊釋迦牟尼,以何說
法?」維摩詰言:「此土眾生,剛彊難化,故佛
為說剛彊之語以調伏之。言是地獄、是畜生、是
餓鬼、是諸難處、是愚人生處。是身邪行,是身
邪行報;是口邪行,是口邪行報;是意邪行,是
意邪行報;是殺生,是殺生報;是不與取,是不
與取報;是邪婬,是邪婬報;是妄語,是妄語報;
是兩舌,是兩舌報;是惡口,是惡口報;是無義
語,是無義語報;是貪嫉,是貪嫉報;是瞋惱,
是瞋惱報;是邪見,是邪見報;是慳吝,是慳吝
報;是毀戒,是毀戒報;是瞋恚,是瞋恚報;是
懈怠,是懈怠報;是亂意,是亂意報;是愚癡,
是愚癡報;是結戒,是持戒,是犯戒;是應作,
是不應作;是障礙,是不障礙;是得罪,是離罪;
是淨,是垢;是有漏,是無漏;是邪道,是正道;
是有為,是無為;是世間,是涅槃。以難化之人,
心如圲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
譬如象馬,儱悷不調,加諸楚毒,乃至徹骨,然
後調伏。如是剛彊難化眾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
乃可入律。」
彼諸菩薩,聞說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
尊釋迦牟尼佛,隱其無量自在之力,乃以貧所樂
法,度脫眾生;斯諸菩薩亦能勞謙,以無量大悲,
生是佛土。」維摩詰言:「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
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於彼
國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
法,諸餘淨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以布施攝貧
窮,以淨戒攝毀禁,以忍辱攝瞋恚,以精進攝懈
怠,以禪定攝亂意,以智慧攝愚癡,說除難法度
八難者,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以諸善根濟無德
者,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彼菩薩曰:
「菩薩成就幾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
」維摩詰言:「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
疣,生於淨土。何等為八?饒益眾生,而不望報;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
眾生,謙下無礙;於諸菩薩視之如佛;所未聞經,
聞之不疑;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
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
恆以一心求諸功德,是為八。」
維摩詰、文殊師利於大眾中說是法時,百千天人
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薩得無生法
忍。

菩薩行品第十一

是時,佛說法於菴羅樹園,其地忽然廣博嚴事,
一切眾會皆作金色。阿難白佛言:「世尊!以何
因緣,有此瑞應?是處忽然廣博嚴事,一切眾會
皆作金色。」佛告阿難:「是維摩詰、文殊師利,
與諸大眾恭敬圍繞,發意欲來,故先為此瑞應。」
於是維摩詰語文殊師利:「可共見佛,與諸菩薩
禮事供養。」文殊師利言:「善哉!行矣!今正
是時。」
維摩詰即以神力,持諸大眾并師子座,置於右掌,
往詣佛所。到已著地,稽首佛足,右繞七匝,一
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諸菩薩,即皆避座,稽首
佛足,亦遶七匝,於一面立;諸大弟子,釋梵四
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於是
世尊如法慰問諸菩薩已,各令復座,即皆受教。
眾坐已定,佛語舍利弗:「汝見菩薩大士,自在
神力之所為乎?」「唯然已見。」「於汝意云何?
」「世尊!我睹其為不可思議,非意所圖,非度
所測。」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今所聞香,自昔未
有,是為何香?」佛告阿難:「是彼菩薩毛孔之
香。」於是舍利弗語阿難言:「我等毛孔亦出是
香。」阿難言:「此所從來?」曰:「是長者維
摩詰,從眾香國,取佛餘飯,於舍食者,一切毛
孔皆香若此。」
阿難問維摩詰:「是香氣住當久如?」維摩詰言:
「至此飯消。」曰:「此飯久如當消?」曰:
「此飯勢力至於七日,然後乃消。又阿難,若聲
聞人,未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入正位,然後乃
消;已入正位,食此飯者,得心解脫,然後乃消;
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
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
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
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
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飯,能
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
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
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
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
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
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
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
中像、水中月、熱時燄,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
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
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
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
事。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
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
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
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
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
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
生故,而現佛土不同。阿難!汝見諸佛國土,地
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
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
「阿難!諸佛色身、威相、種性,戒、定、智慧、
解脫、解脫知見、力無所畏,不共之法、大慈、
大悲,威儀所行,及其壽命,說法教化,成就眾
生,淨佛國土,具諸佛法,悉皆同等。是故名為
三藐三佛陀,名為多陀阿伽度,名為佛陀。阿難!
若我廣說此三句義,汝以劫壽,不能盡受;正使
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皆如阿難多聞第一,得
念總持,此諸人等,以劫之壽,亦不能受。如是,
阿難!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限量,智
慧辯才不可思議。」
阿難白佛言:「我從今已往,不敢自謂以為多聞。
」佛告阿難:「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說汝於
聲聞中為最多聞,非謂菩薩。且止,阿難!其有
智者不應限度諸菩薩也;一切海淵尚可測量,菩
薩禪定智慧總持辯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難
汝等捨置菩薩所行,是維摩詰一時所現神通之力。
一切聲聞辟支佛於百千劫,盡力變化所不能作。」
爾時,眾香世界菩薩來者,合掌白佛言:「世尊!
我等初見此土,生下劣想,今自悔責,捨離是心。
所以者何?諸佛方便,不可思議!為度眾生故,
隨其所應,現佛國異。唯然世尊!願賜少法,還
於彼土,當念如來。」
佛告諸菩薩:「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謂為盡?謂有為法。何
謂無盡?謂無為法。如菩薩者,不盡有為,不住
無為。」
「何謂不盡有為?謂不離大慈,不捨大悲;深發
一切智心,而不忽忘;教化眾生,終不厭倦;於
四攝法,常念順行;護持正法,不惜軀命;種諸
善根,無有疲厭。志常安住,方便迴向;求法不
懈,說法無吝;勤供諸佛。故入生死而無所畏;
於諸榮辱,心無憂喜;不輕未學,敬學如佛;墮
煩惱者,令發正念,於遠離樂,不以為貴;不著
己樂,慶於彼樂。在諸禪定,如地獄想;於生死
中,如園觀想;見來求者,為善師想;捨諸所有,
具一切智想;見毀戒人,起救護想;諸波羅密,
為父母想;道品之法,為眷屬想。發行善根,無
有齊限;以諸淨國嚴飾之事,成己佛土;行無限
施,具足相好;除一切惡,淨身口意。生死無數
劫,意而有勇;聞佛無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
劍,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
以大精進,摧伏魔軍,常求無念實相智慧,行少
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起
神通慧,引導眾生,得念總持,所聞不忘。善別
諸根,斷眾生疑;以樂說辯,演說無礙。淨十善
道,受天人福;修四無量,開梵天道。勸請說法,
隨喜讚善,得佛音聲;身口意善,得佛威儀。深
修善法,所行轉勝;以大乘教,成菩薩僧;心無
放逸,不失眾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薩不盡有為。

「何謂菩薩不住無為?謂修學空,不以空為證;
修學無相無作,不以無相無作為證;修學無起,
不以無起為證。觀於無常,而不厭善本;觀世間
苦,而不惡生死;觀於無我,而誨人不倦;觀於
寂滅,而不永寂滅;觀於遠離,而身心修善;觀
無所歸,而歸趣善法;觀於無生,而以生法荷負
一切;觀於無漏,而不斷諸漏;觀無所行,而以
行法教化眾生;觀於空無,而不捨大悲;觀正法
位,而不隨小乘;觀諸法虛妄,無牢無人,無主
無相,本願未滿,而不虛福德禪定智慧。修如此
法,是名菩薩不住無為。」
「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具智慧故,不盡有為;
大慈悲故,不住無為;滿本願故,不盡有為;集
法藥故,不住無為;隨授藥故,不盡有為;知眾
生病故,不住無為;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諸
正士菩薩!已修此法,不盡有為,不住無為,是
名盡無盡解脫法門,汝等當學。」
爾時,彼諸菩薩,聞說是法,皆大歡喜,以眾妙
華,若干種色,若干種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
供養於佛,及此經法,并諸菩薩已,稽首佛足,
歎未曾有!言釋迦牟尼佛,乃能於此善行方便。
言已,忽然不現,還到彼國。

見阿閦佛品第十二

爾時,世尊問維摩詰:「汝欲見如來,為以何等
觀如來乎?」維摩詰言:「如自觀身實相,觀佛
亦然。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今則不住。
不觀色,不觀色如,不觀色性。不觀受想行識,
不觀識如,不觀識性,非四大起,同於虛空。六
入無積,眼耳鼻舌身心已過;不在三界,三垢已
離。順三脫門,具足三明,與無明等。不一相,
不異相,不自相,不他相,非無相,非取相。不
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眾生。觀於寂滅,
亦不永滅。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不可以
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晦無明,無名無相,無彊
無弱,非淨非穢。不在方,不離方;非有為,非
無為。無示無說。不施不慳,不戒不犯,不忍不
恚,不進不怠,不定不亂,不智不愚,不誠不欺,
不來不去,不出不入,一切言語道斷。非福田,
非不福田;非應供養,非不應供養;非取非捨。
非有相,非無相。同真際,等法性。不可稱,不
可量,過諸稱量。非大非小,非見非聞,非覺非
知,離眾結縛。等諸智,同眾生,於諸法無分別。
一切無得無失,無濁無惱,無作無起,無生無滅。
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
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世尊!如來身為若此,
作如是觀。以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
為邪觀。」
爾時,舍利弗問維摩詰:「汝於何沒?而來生此?
」維摩詰言:「汝所得法有沒生乎?」舍利弗言:
「無沒生也。」「若諸法無沒生相,云何問言:
『汝於何沒?而來生此?』於意云何?譬如幻師,
幻作男女,寧沒生耶?」舍利弗言:「無沒生也。
汝豈不聞佛說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
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問言:『汝於何沒?而
來生此?』舍利弗!沒者為虛誑法,壞敗之相;
生者為虛誑法,相續之相。菩薩雖沒不盡善本,
雖生不長諸惡。」
是時,佛告舍利弗:「有國名妙喜,佛號無動。
是維摩詰於彼國沒,而來生此。」舍利弗言:
「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捨清淨土,而來樂
此多怒害處。」維摩詰語舍利弗:「於意云何?
日光出時與冥合乎?」答言:「不也。日光出時,
則無眾冥。」維摩詰言:「夫日何故行閻浮提?」
答曰:「欲以明照,為之除冥。」維摩詰言:
「菩薩如是,雖生不淨佛土,為化眾生,不與愚
闇而共合也,但滅眾生煩惱闇耳!」
是時大眾渴仰,欲見妙喜世界無動如來,及其菩
薩聲聞之眾。佛知一切眾會所念,告維摩詰言:
「善男子!為此眾會,現妙喜國無動如來,及諸
菩薩聲聞之眾,眾皆欲見。」
於是維摩結心念:吾當不起於座,接妙喜國,鐵
圍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須彌諸山,及日月
星宿天龍鬼神梵天等宮,并諸菩薩聲聞之眾,城
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無動如來,及菩提樹,
諸妙蓮華,能於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寶階從閻浮
提,至忉利天,以此寶階,諸天來下,悉為禮敬
無動如來,聽受經法。閻浮提人,亦登其階,上
升忉利,見彼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上至阿迦尼吒天,下至水際;以右手斷取,如陶
家輪,入此世界,猶持華鬘,示一切眾。作是念
已,入於三昧,現神通力,以其右手斷取妙喜世
界,置於此土。
彼得神通菩薩及聲聞眾,并餘天人,俱發聲言:
「唯然世尊!誰取我去!願見救護。」無動佛言:
「非我所為,是維摩詰神力所作。」其餘未得神
通者,不覺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雖入此土,
而不增減,於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無異。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諸大眾:「汝等且觀妙喜世
界無動如來,其國嚴飾,菩薩行淨,弟子清白。」
皆曰:「唯然已見。」佛言:「若菩薩欲得如是
清淨佛土,當學無動如來所行之道。」現此妙喜
國時,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發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心,皆願生於妙喜佛土。釋迦牟尼佛即記
之曰:「當生彼國。」時妙喜世界於此國土所應
饒益,其事訖已,還復本處,舉眾皆見。
佛告舍利弗:「汝見此妙喜世界及無動佛不?」
「唯然已見,世尊!願使一切眾生得清淨土,如
無動佛;獲神通力,如維摩結。世尊!我等快得
善利,得見是人親近供養。其諸眾生,若今現在,
若佛滅後,聞此經者,亦得善利;況復聞已信解,
受持讀誦解說,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經典者,
便為已得法寶之藏;若有讀誦解釋其義,如說修
行,則為諸佛之所護念;其有供養如是人者,當
知則為供養於佛;其有書持此經卷者,當知其室
有如來;若聞是經能隨喜者,斯人則為趣一切智;
若能信解此經,乃至一四句偈,為他說者,當知
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法供養品第十三

爾時,釋提恆因,於大眾中白佛言:「世尊!我
雖從佛及文殊師利聞白千經,未曾聞此不可思議,
自在神通,決定實相經典。如我解佛所說義趣,
若有眾生聞此經法,信解受持讀誦之者,必得是
法不疑,何況如說修行?斯人則為閉眾惡趣開諸
善門,常為諸佛之所護念;降伏外學,摧滅魔怨;
修治菩提,安處道場;履踐如來所行之跡。世尊!
若有受持讀誦如說修行者,我當與諸眷屬供養給
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曠野,有是經處,我亦
與諸眷屬,聽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當令
生信;其已信者,當為作護。」
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說,吾助爾
喜。此經廣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不可思議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
人,受持讀誦供養是經者,則為供養去來今佛。」
「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來滿中,譬如甘
蔗竹葦,稻麻叢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
一劫,或減一劫,恭敬尊重,讚歎供養,奉諸所
安,至諸佛滅後,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寶塔,
縱廣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剎莊嚴;以一切華
香瓔珞,幢幡伎樂,微妙第一,若一劫,若減一
劫,而供養之。天帝!於意云何?其人植福,寧
為多不?」
釋提桓因言:「甚多,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
千億劫,說不能盡。」
佛告天帝:「當知是善男子,善女人,聞是不可
思議解脫經典,信解受持,讀誦修行,福多於彼。
所以者何?諸佛菩提,皆從此生;菩提之相,不
可限量,以是因緣福不可量。」
佛告天帝:「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
曰藥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
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世界名大莊嚴,劫名莊嚴,佛壽二十小劫;其聲
聞僧,三十六億那由他;菩薩僧有十二億。天帝!
是時有轉輪聖王,名曰寶蓋;七寶具足,王四天
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敵。」
「爾時,寶蓋與其眷屬,供養藥王如來,施諸所
安,至滿五劫,過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
當如我,以深心供養於佛。』於是千子受父王命,
供養藥王如來,復滿五劫,一切施安。
其王一子,名曰月蓋,獨坐思惟:寧有供養殊過
此者?
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養,
勝諸供養。』即問:『何謂法之供養?』天曰:
『汝可住問藥王如來,當廣為汝說法之供養。』
即時月蓋王子,行詣藥王如來,稽首佛足,卻住
一面,白佛言:『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
云何名為法之供養?』」
「佛言:『善男子!法供養者,諸佛所說深經,
一切世間難信難受,微妙難見,清淨無染,非但
分別思惟之所能得。菩薩法藏所攝,陀羅尼印印
之。至不退轉,成就六度,善分別義,順菩提法,
眾經之上。入大慈悲,離眾魔事,及諸邪見。順
因緣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空、無
相、無作、無起。能令眾生坐於道場,而轉法輪,
諸天龍神,乾闥婆等,所共歎譽。能令眾生入佛
法藏,攝諸賢聖一切智慧。說眾菩薩所行之道,
依於諸法實相之義。明宣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之法,
能救一切毀禁眾生;諸魔外道及貪著者,能使怖
畏;諸佛賢聖所共稱歎。背生死苦,示涅槃樂,
十方三世諸佛所說。若聞如是等經,信解受持讀
誦,以方便力,為諸眾生分別解說,顯示分明,
守護法故,是名法之供養。又於諸法如說修行,
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
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
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
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
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
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
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相,是名最上法之供
養。』」
佛告天帝:「王子月蓋,從藥王佛,聞如是法,
得柔順忍。即解寶衣嚴身之具,以供養佛。白佛
言:『世尊!如來滅後,我當行法供養,守護正
法。願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
薩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記之曰:『汝於末
後,守護法城。』天帝!時王子月蓋,見法清淨,
聞佛授記,以信出家,修習善法。精進不久,得
五神通,具菩薩道,得陀羅尼,無斷辯才。於佛
滅後,以其所得神通、總持、辯才之力,滿十小
劫,藥王如來所轉法輪隨而分布。月蓋比丘以守
護法,勤行精進,即於此身,化百萬億人於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轉;十四那由他人,深
發聲聞辟支佛心;無量眾生得生天上。天帝!時
王寶蓋,豈異人乎?今現得佛,號寶燄如來,其
王千子,即賢劫中千佛是也。從迦羅鳩孫馱為始
得佛,最後如來號曰樓至。月蓋比丘,則我身是。

「如是,天帝!當知此要,以法供養,於諸供養
為上為最,第一無比。是故天帝,當以法之供養,
供養於佛。」

囑累品第十四

於是,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以是無量
億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付囑於
汝。如是輩經,於佛滅後末世之中,汝等當以神
力,廣宣流布於閻浮提,無令斷絕。所以者何?
未來世中,當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龍鬼神乾闥
婆羅剎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樂於大法;
若使不聞如是等經,則失善利。如此輩人,聞是
等經,必多信樂,發希有心,當以頂受,隨諸眾
生所應得利,而為廣說。彌勒當知,菩薩有二相。
何謂為二?一者好於雜句文飾之事。二者不畏深
義如實能入。若好雜句文飾事者,當知是為新學
菩薩;若於如是無染無著甚深經典,無有恐畏,
能入其中,聞已心淨,受持讀誦,如說修行,當
知是為久修道行。彌勒!復有二法,名新學者,
不能決定於甚深法。何等為二?一者所未聞深經,
聞之驚怖生疑,不能隨順,毀謗不信,而作是言:
我初不聞,從何所來?二者若有護持解說如是深
經者,不肯親近供養恭敬,或時於中說其過惡。
有此二法,當知是新學菩薩,為自毀傷。不能於
深法中,調伏其心。彌勒!復有二法,菩薩雖信
解深法,猶自毀傷,而不能得無生法忍。何等為
二?一者輕慢新學菩薩,而不教誨;二者雖信解
深法,而取相分別,是為二法。」
彌勒菩薩聞說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
如佛所說,我當遠離如斯之惡,奉持如來無數阿
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若未來世,
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當令手得如是等經,
與其念力,使受持讀誦,為他廣說。世尊!若後
末世,有能受持讀誦,為他說者,當知是彌勒神
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彌勒!如
汝所說,佛助爾喜。」
於是一切菩薩,合掌白佛:「我等亦於如來滅後,
十方國土,廣宣流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復
當開導諸說法者,令得是經。」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處處,城邑
聚落,山林曠野,有是經卷,讀誦解說者,我當
率諸官屬,為聽法故,往詣其所,擁護其人,面
百由旬,令無伺求得其便者。」
是時,佛告阿難:「受持是經,廣宣流布。」阿
難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當何名斯經?
」佛言:「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
可思議解脫法門,如是受持。」
佛說是經已,長者維摩詰、文殊師利、舍利弗、
阿難等,及諸天、人、阿修羅,一切大眾,聞佛
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維摩詰所說經【終】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資料來源:bfnn.org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燃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來在燃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諸恒河沙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則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燃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燃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燃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

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

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圓覺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資料來源:網頁版大藏經 網站

大唐罽賓三藏佛陀多羅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
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是諸眾生,清淨
覺地。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
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
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
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
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
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
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
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
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
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作是
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為
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
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
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密,教授
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
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
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
月。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
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
轉生死,故名無明。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
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
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
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
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
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
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
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十方
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
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
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
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
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
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
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
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
令諸眾生永離諸幻。」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
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
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
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
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
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
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
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
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
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
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
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
漸次。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
能永離諸幻。」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
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
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
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
則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
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
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
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
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
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
『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
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
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
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
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
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
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
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
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
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
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
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
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
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
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
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
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
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
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
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
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
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
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
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
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
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
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
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
眾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
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
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
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
六根滿法界;根滿故,當知六塵滿法界;
塵滿故,當知四大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
門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滿故,根性、塵性,無壞
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
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
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
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
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
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
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
中百千萬億不可說阿僧祇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
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
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
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
其能證者,無住無止、無作無滅。於此證中,無
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
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
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
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
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
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世尊!
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
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
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
時復生一切煩惱?唯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
開祕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
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祕
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
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
永斷疑悔。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金剛藏菩
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
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
迴。未出輪迴,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
若免輪迴,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
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
如是。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
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
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善男子!譬如患翳,妄見空華。患翳若除,不可
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
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
可說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
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
於華翳。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
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
善男子!如銷金,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
為;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
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
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
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
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
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
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
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
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
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
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
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詰虛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廣為菩薩開祕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
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
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世尊!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
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
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
眾生?唯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
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
知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
始。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祕
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
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
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
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
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
根本。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
欲為因,愛命為果。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
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又
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樂捨,還滋愛本,便現有
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是故眾生
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
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
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
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
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
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
佛。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
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
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
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
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
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
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
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
生五性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
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
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若諸末世一切眾
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
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
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
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瞋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二障永銷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
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
益。願為一切諸來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
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
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
入。」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
始,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
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清淨慧菩薩奉教
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
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
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
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
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
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
滅者。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
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
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
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
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
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
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
隨順覺性。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
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譬如有人,自斷其首;
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
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
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
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
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
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
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
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婬怒癡,俱是梵行;眾生
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
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
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
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
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
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
億恒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
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隨順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恒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於是威德自在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
足,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
尊!廣為我等分別如是隨順覺性,令諸菩薩覺心
光明,承佛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世尊!
譬如大城,外有四門,隨方來者,非止一路;一
切菩薩,莊嚴佛國,及成菩提,非一方便。唯願
世尊廣為我等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
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
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作是語已,五體投地,
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
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威德自在菩
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妙覺,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
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
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取靜為
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生,身心客塵,
從此永滅,便能內發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
世界諸如來心,於中顯現,如鏡中像。此方便者,
名奢摩他。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知覺心
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
變化諸幻,而開幻眾。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
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
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
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三
摩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以淨覺心,不取幻
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為罣礙。無知覺明,不
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
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煩惱涅槃,不
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
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眾生壽命,皆為浮想。
此方便者,名為禪那。
善男子!此三法門,皆是圓覺,親近隨順。十方
如來,因此成佛;十方菩薩,種種方便,一切同
異,皆依如是三種事業。若得圓證,即成圓覺。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聖道,教化成就百千萬億
阿羅漢、辟支佛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
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威德汝當知 無上大覺心
本際無二相 隨順諸方便
其數即無量 如來總開示
便有三種類 寂靜奢摩他
如鏡照諸像 如幻三摩提
如苗漸增長 禪那唯寂滅
如彼器中鍠 三種妙法門
皆是覺隨順 十方諸如來
及諸大菩薩 因此得成道
三事圓證故 名究竟涅槃」
於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如是法門甚為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
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
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
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修
習,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
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
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於未覺,幻力
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
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
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
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
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提。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
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
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
後修三摩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
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
眾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
奢摩他,中修三摩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
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
修禪那,後修三摩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眾生,建
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
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
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
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
三摩提。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
薩者,名先修三摩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
薩者,名先修三摩提,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
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奢摩
他,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
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提,中修禪那,
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
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提,齊修奢摩
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
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提、奢摩他,
後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
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提、禪那,後
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
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
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
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
後修三摩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
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
修三摩提、後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
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
三摩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
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
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提,後
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
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
順。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
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持梵
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
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
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於是淨諸業障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一切如來因地行相,
令諸大眾,得未曾有。見調御,歷恒沙劫,勤
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
慶慰。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污,
使諸眾生,迷悶不入?唯願如來,廣為我等開悟
法性,令此大眾、及末世眾生,作將來眼。」說
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
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諮問如來
如是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淨諸業障
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
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
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
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
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有諸能入,非覺入故。是故動念、及與息念,皆
歸迷悶。何以故?由有無始,本起無明,為己主
宰。一切眾生,生無慧目;身心等性,皆是無明。
譬如有人,不自斷命。是故當知,有愛我者,我
與隨順,非隨順者,便生憎怨。為憎愛心,養無
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善男子!云何我相?謂諸眾生心所證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調適,忽忘我身,四支
絃緩,攝養乖方,微加鍼艾,則知有我。是故證
取,方現我體。
善男子!其心乃至證於如來,畢竟了知清淨涅槃,
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謂諸眾生心悟證者。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復認我,所悟非我,悟亦
如是。悟已超過,一切證者,悉為人相。
善男子!其心乃至圓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
悟,備殫證理,皆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眾生相?謂諸眾生,心自證悟,所
不及者。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眾生,則知彼
人,說眾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眾生,
則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眾生,非彼我故。
善男子!但諸眾生,了證了悟,皆為我人。而我
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眾生相。
善男子!云何壽命相?謂諸眾生,心照清淨覺所
了者,一切業智,所不自見,猶如命根。
善男子!若心照見一切覺者,皆為塵垢,覺所覺
者,不離塵故。如湯銷冰,無別有冰,知冰銷者,
存我覺我,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雖經多劫,勤苦
修道,但名有為,終不能成一切聖果。是故名為
正法末世。何以故?認一切我為涅槃故,有證有
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以賊為子,其家財寶,
終不成就。何以故?有我愛者,亦愛涅槃,伏我
愛根,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愛
者,真生死故;別憎生死,名不解脫。云何當知
法不解脫?
善男子!彼末世眾生習菩提者,以己微證,為自
清淨,猶未能盡我相根本。若復有人,讚歎彼法,
即生歡喜,便欲濟度。若復誹謗彼所得者,便生
瞋恨。則知我相堅固執持,潛伏藏識,遊戲諸根,
曾不間斷。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
覺。
善男子!若知我空,無毀我者。有我說法,我未
斷故。眾生壽命,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說病為法,是故名為可憐愍
者。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了四相,以如來解、及所
行處,為自修行,終不成就。或有眾生,未得謂
得,未證謂證。見勝進者,心生嫉;由彼眾生,
未斷我愛,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希望成道,無令求悟,唯益
多聞,增長我見。但當精勤,降伏煩惱,起大勇
猛,未得令得,未斷令斷。貪瞋愛慢、諂曲嫉
對境不生;彼我恩愛,一切寂滅。佛說是人漸次
成就。求善知識,不墮邪見。若於所求,別生憎
愛,則不能入清淨覺海。」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淨業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皆由執我愛 無始妄流轉
未除四種相 不得成菩提
愛憎生於心 諂曲存諸念
是故多迷悶 不能入覺城
若能歸悟剎 先去貪瞋癡
法愛不存心 漸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 憎愛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 終不墮邪見
所求別生心 究竟非成就」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
大安隱。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
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
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
邪見?」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
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
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
汝說。」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
聽。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
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
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
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
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末世眾生,見如是人,
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
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
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
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
病?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
作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
說名為病。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
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
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
有故,說名為病。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
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
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
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
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
故,說名為病。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
他觀者,名為邪觀。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
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
慢;若復遠離,應斷瞋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
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
修行,方入圓覺。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
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
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
他憎愛,亦復如是。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
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
發心,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 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 應當求正覺
心遠二乘者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 親近無憍慢
遠離無瞋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希有 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 戒根永清淨
度一切眾生 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 常依止智慧
便得超邪見 證覺般涅槃」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
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
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
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
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作是語已,
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
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
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
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
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
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
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
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若佛現在,當正思
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
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
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
過三七日,一向攝念。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
為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眾。至安居
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
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
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
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
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
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
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
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
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
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
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
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提,先當憶想十方
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
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
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
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周,四威儀中,
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
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所受用物。非彼所聞,
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
諸眾生,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于
世。若後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
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
不得,復習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欲行無上道 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
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懺 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銷滅 佛境便現前」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
右繞三,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
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世
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
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
何地?」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
復始。
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
經教功德名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賢善
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恒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
來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
淨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
了義;亦名祕密王三昧;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
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
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
說。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
進,至於佛地。
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
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
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
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
果,不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
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
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恒河
沙一切佛所種諸善根,聞此經教。
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
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
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
八萬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
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
決定大乘,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
行處,我等金剛,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
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病銷滅,財寶豐足,
常不乏少。」
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
天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而白
佛言:「世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
心不退轉。」
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
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而白佛言:「世尊!
我亦守護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
所居一由旬內,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當使其碎
如微塵。」
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
及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
喜,信受奉行。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六祖壇經》

《六祖壇經》

(一) 行由品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名璩)。與官僚入山。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善知識。且聽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左降流於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賣柴。

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

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

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
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喻利根者。見機而作)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頌。枉用心力。諸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

神秀思惟:諸人不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卻同凡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大難。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壁間。呈心所見。

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秀書偈了。便卻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門未得。不見自性。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卻不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兩日思惟。更作一偈。將來吾看。汝偈若入得門。付汝衣法。神秀作禮而出。又經數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猶如夢中。行坐不樂。

復兩日。有一童子於碓坊過。唱誦其偈。惠能一聞。便知此偈未見本性。雖未蒙教授。早識大意。遂問童子曰。誦者何偈?童子言。爾這獦獠。不知大師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傳付衣法。令門人作偈來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為第六祖。神秀上座於南廊壁上書無相偈。大師令人皆誦。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惠能曰。我亦要誦此。結來生緣。上人。我此踏碓八個餘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禮拜。童子引至偈前禮拜。惠能曰。惠能不識字。請上人為讀。時有江州別駕。姓張。名日用。便高聲讀。惠能聞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別駕為書。別駕言。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惠能向啟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得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別駕言。汝但誦偈。吾為汝書。汝若得法。先須度吾。勿忘此言。惠能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書此偈已。徒眾總驚。無不嗟訝。各相謂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時。使他肉身菩薩。祖見眾人驚怪。恐人損害。遂將鞋擦了偈云。亦未見性。眾以為然。

次日。祖潛至碓坊。見能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洗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缽。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祖復曰。昔達摩大師初來此土。人未之信。故傳此衣以為信體。代代相承。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

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衣為爭端。止汝勿傳。若傳此衣。命如懸絲。汝須速去。恐人害汝。惠能啟曰。向甚處去。祖云。逢懷則止。遇會則藏。
惠能三更領得衣缽。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須憂。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驛。祖令上船。五祖把艣自搖。惠能言。請和尚坐。弟子合搖艣。祖云。合是吾渡汝。惠能云。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度名雖一。用處不同。惠能生在邊方。語音不正。蒙師傳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後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說。佛法難起。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五祖歸。數日不上堂。眾疑。詣問曰。和尚少病少惱否。曰。病即無。衣法已南矣。問誰人傳授。曰。能者得之。眾乃知焉。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糙。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
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盤坐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云。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
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明又問。惠明今後向甚處去。惠能曰。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明禮辭。

明回至嶺下。謂趁眾曰。向陟崔嵬。竟無蹤跡。當別道尋之。趁眾咸以為然。惠明後改道明。避師上字。

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喫肉邊菜。

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遯。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印宗延至上席。徵詰奧義。見惠能言簡理當。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於是作禮。告請傳來衣缽出示大眾。宗復問曰。黃梅付囑。如何指授?惠能曰。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宗曰。何不論禪定解脫。惠能曰。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問。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惠能曰。法師講涅槃經。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貴德王菩薩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闡提等。當斷善根佛性否?

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印宗聞說。歡喜合掌言。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於是為惠能剃髮。願事為師。惠能遂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惠能於東山得法。辛苦受盡。命似懸絲。今日得與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會。莫非累劫之緣。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同種善根。方始得聞如上頓教得法之因。教是先聖所傳。不是惠能自知。願聞先聖教者。各令淨心。聞了各自除疑。如先代聖人無別。一眾聞法歡喜。作禮而退。

 

(二) 般若品

次曰。韋使君請益。師陞座。告大眾曰:”總淨心念摩訶段若波羅蜜多。”
復云善知識。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吾今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諦聽。吾為汝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是梵語。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

何名摩訶。摩訶是大。心量廣大。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亦非青黃赤白。亦無上下長短。亦無瞋無喜。無是無非。無善無惡。無有頭尾。諸佛剎土。盡同虛空。世人妙性本空。無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善知識。世界虛空。能含萬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林。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復如是。
善知識。自性能含萬法。是大。萬法在諸人性中。若見一切人惡之與善。盡皆不取不捨。亦不染著。心如虛空。名之為大。故曰摩訶。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
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常愚。常自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善知識。摩訶般若波羅蜜。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如此修行。定成佛道。變三毒為戒定慧。

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何以故。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若無塵勞。智慧常現。不離自性。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眾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眾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眾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眾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去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善知識。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經。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無世人。一切萬法本自不有。故知萬法本自人興。一切經書。因人說有。
緣其人中有愚有智。愚為小人。智為大人。

愚者問於智人。智者與愚人說法。愚人忽然悟解心開。即與智人無別。

善知識。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故知萬法盡在自心。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

菩薩戒經云。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 淨名經云。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善知識。我於忍和尚處。一聞言下便悟。頓見真如本性。是以將此教法流行。
令學道者頓悟菩提。各自觀心。自見本性。

若自不悟。須覓大善知識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識有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三世諸佛。十二部經。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一向執謂須要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

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若識本心。即本解脫。

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善知識。後代得吾法者。將此頓教法門。於同見同行。發願受持如事佛故。終身而不退者。定入聖位。

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不得匿其正法。若不同見同行。在別法中。不得傳付。損彼前人。究竟無益。恐愚人不解。謗此法門。百劫千生斷佛種性。

善知識。吾有一無相頌。各須誦取。在家出家。但依此修。若不自修。惟記吾言。亦無有益。聽吾頌曰。
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只此見性門。愚人不可悉。
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
邪來煩惱至。正來煩惱除。邪正俱不用。清淨至無餘。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離道別覓道。終身不見道。
波波度一生。到頭還自懊。欲得見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
此頌是頓教。亦名大法船。迷聞經累劫。悟則剎那間。

師復曰。今於大梵寺說此頓教。普願法界眾生言下見性成佛。時韋使君與官僚道俗聞師所說。無不省悟。一時作禮。皆歎善哉。何期嶺南有佛出世。

 

(三) 疑問品

一日。韋剌史為師設大會齋。齋訖。剌史請師陞座。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問曰。弟子聞和尚說法。實不可思議。今有少疑。願大慈悲特為解說。師曰。有疑即問。吾當為說。韋公曰。和尚所說可不是達摩大師宗旨乎。師曰。是。公曰。弟子聞達摩初化梁武帝。帝問云。朕一生造寺供僧布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言實無功德。弟子未達此理。願和尚為說。師曰。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師又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善知識。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識。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祖師有過。

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為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里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使君但行十善。何須更願往生。不斷十惡之心。何佛即來迎請。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惠能與諸人移西方於剎那間。目前便見。各願見否。眾皆頂禮云。若此處見。何須更願往生。願和尚慈悲。便現西方。普令得見。

師言。大眾。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門。外有五門。內有意門。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無。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壞。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瞋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俱歎善哉。唱言。普願法界眾生。聞者一時悟解。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作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師復曰。善知識。總須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法不相待。眾人且散。吾歸曹溪。眾若有疑。卻來相問。時刺史官僚。在會善男信女。各得開悟。信受奉行。

 

(四) 定慧品

師示眾云:”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於諍。若諍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体。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復如是。”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

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師示眾云:”善知識。本來正教無有頓漸。人性自有利鈍。迷人漸修。悟人頓契。自識本心。自見本性。即無差別。所以立頓漸之假名。善知識。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無相者。於相而離相。無念者。於念而無念。無住者。人之本性。於世間善惡好醜。乃至冤之與親。言語觸刺欺爭之時。並將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繫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善知識。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即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無念為宗。善知識。云何立無念為宗。只緣口說見性迷人。於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見。

一切塵勞妄想從此而生。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說禍福。即是塵勞邪見。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善知識。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體。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無。眼耳色聲當時即壞。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五) 坐禪品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看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六) 懺悔品

時大師見廣韶洎四方士庶駢集山中聽法。於是升座告眾曰。來。諸善知識。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師曰。一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瞋。無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諸善惡境相。自心不亂。名定香。三慧香。自心無礙。常以智慧觀照自性。不造諸惡。雖修眾善。心不執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貧。名慧香。四解脫香。即自心無所攀緣。不思善。不思惡。自在無礙。名解脫香。五解脫知見香。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達諸佛理。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善知識。此香各自內薰。莫向外覓。今與汝等授無相懺悔。滅三世罪。令得三業清淨。善知識。各隨我語一時道。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被憍誑染。從前所有惡業憍誑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弟子等。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善知識。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已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善知識。既懺悔已。與善知識發四弘誓願。各須用心正聽。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自性法門無盡誓願學。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善知識。大家豈不道眾生無邊誓願度。恁麼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痴眾生。將正見度。既有正見。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眾生。各各自度。邪來正度。迷來悟度。愚來智度。惡來善度。如是度者。名為真度。又煩惱無邊誓願斷。將自性般若智除卻虛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門無盡誓願學。須自見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又無上佛道誓願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願力法。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歸依戒。善知識。歸依覺。兩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從今日去。稱覺為師。更不歸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若修此行。是自歸依。

凡夫不會。從日至夜。受三歸戒。若言歸依佛。佛在何處。若不見佛。憑何所歸。言卻成妄。善知識。各自觀察。莫錯用心。經文分明言自歸依佛。不言歸依他佛。自佛不歸。無所依處。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善知識。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吾有一無相頌。若能誦持。言下令汝積劫迷罪一時消滅。頌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師言。善知識。總須誦取。依此修行。言下見性。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於此言下不悟。即對面千里。何勤遠來。珍重好去。一眾聞法。靡不開悟。歡喜奉行。

 

(七) 機緣品

師自黃梅得法。回至韶州曹侯村。人無知者。時有儒士劉志略。禮遇甚厚。志略有姑為尼。名無盡藏。常誦大涅槃經。師暫聽即知妙義。遂為解說。尼乃執卷問字。師曰。字即不識。義即請問。尼曰。字尚不識。焉能會義。師曰魏。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驚異之。遍告里中耆德云。此是有道之士。宜請供養。有魏武侯玄孫曹叔良及居民競來瞻禮。時寶林古寺自隋末兵火已廢。遂於故基重建梵宇。延師居之。俄成寶坊。師住九月餘日。又為惡黨尋逐。師乃遁於前山。被其縱火焚燒草木。師隱身挨入石中得免。石今有師趺坐膝痕及衣布之紋。因名避難石。師憶五祖懷會止藏之囑。遂行隱於二邑焉。

僧法海。韶州曲江人也。初參祖師。問曰。即心即佛。願垂指諭。師曰。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說。窮劫不盡。聽吾偈曰。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法海言下大悟。以偈贊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僧法達。洪州人。七歲出家。常誦法華經。來禮祖師。頭不至地。祖訶曰。禮不投地。何如不禮。汝心中必有一物。蘊習何事耶。曰。念法華經已及三千部。

祖曰。汝若念至萬部。得其經意。不以為勝。則與吾偕行。汝今負此事業。都不知過。聽吾偈曰。禮本折幔幢。頭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

師又曰。汝名什麼。曰。法達。師曰。汝名法達。何曾達法。復說偈曰。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為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達聞偈。悔謝曰。而今而後。當謙恭一切。弟子誦法華經。未解經義。心常有疑。和尚智慧廣大。願略說經中義理。師曰。法達。法即甚達。汝心不達。經本無疑。汝心自疑。汝念此經。以何為宗。達曰。學人根性暗鈍。從來但依文誦念。豈知宗趣。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之一遍。吾當為汝解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經元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佛猶覺也。分為四門。開覺知見。示覺知見。悟覺知見。入覺知見。若聞開示。便能悟入。即覺知見。本來真性而得出現。汝慎勿錯解經意。見他道開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見。我輩無分。若作此解。乃是謗經毀佛也。

彼既是佛。已具知見。何用更開。汝今當信。佛知見者。只汝自心。更無別佛。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愛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云。開佛知見。吾亦勸一切人。於自心中常開佛之知見。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惡。貪瞋嫉妒。諂佞我慢。侵人害物。自開眾生知見。

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觀照自心。止惡行善。是自開佛之知見。汝須念念開佛知見。勿開眾生知見。開佛知見。即是出世。開眾生知見。即是世間。汝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犛牛愛尾。

達曰。若然者。但得解義。不勞誦經耶。師曰。經有何過。豈障汝念。只為迷悟在人。損益由己。口誦心行。即是轉經。口誦心不行。即是被經轉。聽吾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

達聞偈。不覺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師曰。法達從昔已來。實未曾轉法華。乃被法華轉。再啟曰。經云諸大聲聞乃至菩薩。皆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見。自非上根。未免疑謗。又經說三車。羊鹿之車與白牛之車。如何區別。願和尚再垂開示。

師曰。經意分明。汝自迷背。諸三乘人不能測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饒伊盡思共推。轉加懸遠。佛本為凡夫說。不為佛說。此理若不肯信者。從他退席。殊不知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若二若三。乃至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應知所有珍財。盡屬於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無用贊。是名持法華經從劫至劫手不釋卷從晝至夜無不念時也。達蒙啟發。踊躍歡喜。以偈讚曰。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寧歇累生狂。羊鹿牛權設。初中後善揚。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師曰。汝今後方可名念經僧也。達從此領玄旨。亦不輟誦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

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聽吾偈曰。自性具三身。發明成四智。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吾今為汝說。諦信永無迷。莫學馳求者。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也。即此有智。還成無智。

復說偈曰。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體。四智本心明。身智融無礙。應物任隨形。起修皆妄動。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師曉。終亡染污名。

僧智常。信州貴谿人。髫年出家。志求見性。一日參禮。師問曰。汝從何來。欲求何事。曰。學人近往洪州白峰山禮大通和尚。蒙示見性成佛之義。未決狐疑。遠來投禮。伏望和尚慈悲指示。師曰。彼有何言句。汝試舉看。曰。智常到彼。凡經三月。未蒙示誨。為法切故。一夕獨入丈室請問。如何是某甲本心本性。大通乃曰。汝見虛空否。對曰。見。彼曰。汝見虛空有相貌否。對曰。虛空無形。有何相貌。彼曰。汝之本性。猶如虛空。無一物可見。是名正見。無一物可知。是名真知。無有青黃長短。但見本源清淨覺觀圓明。即名見性成佛。亦名如來知見。學人雖聞此說。猶未決了。乞和尚開示。

師曰。彼師所說。猶存知見。故令汝未了。吾今示汝一偈。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還如太虛生閃電。此之知見瞥然興。錯認何曾解方便。汝當一念自知非。自己靈光常顯現。

常聞偈已。心意豁然。乃述偈曰。無端起知見。著相求菩提。情存一念悟。寧越昔時迷。自性覺源體。隨照枉遷流。不入祖師室。茫然趣兩頭。

智常一日問師曰。佛說三乘法。又言最上乘。弟子未解。願為教授。師曰。汝觀自本心。莫著外法相。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乘是行義。不在口爭。汝須自修。莫問吾也。一切時中。自性自如。常禮謝。執侍終師之世。

僧志道。廣州南海人也。請益曰。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餘。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師曰。汝何處未明。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此疑惑。

師曰。汝作麼生疑。曰。一切眾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云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者。不審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則永歸寂滅。同於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

師曰。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

聽吾偈曰。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強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志道聞偈大悟。踴躍作禮而退。

行思禪師。生吉州安城劉氏。聞曹溪法席盛化。徑來參禮。遂問曰。當何所務。即不落階級。師曰。汝曾作甚麼來。曰。聖諦亦不為。師曰。落何階級。曰。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師深器之。令思首眾。一日。師謂曰。汝當分化一方。無令斷絕。思既得法。遂回吉州青原山。弘法紹化。諡號弘濟禪師。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曰。嵩山。師曰。甚麼物恁麼來。曰。說似一物即不中。師曰。還可修證否。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西天般若多羅讖。汝足下出一馬駒。踏殺天下人。應在汝心。不須速說。讓豁然契會。遂執侍左右一十五載。日瑧玄奧。後往南嶽。大闡禪宗。敕謚大慧禪師。

永嘉玄覺禪師溫州戴氏子。少習經論。精天台止觀法門。因看維摩經。發明心地。偶師弟子玄策相訪。與其劇談。出言暗合諸祖。策云。仁者得法師誰。曰。我聽方等經論。各有師承。後於維摩經悟佛心宗。未有證明者。策云。威音王已前即得。威音王已後。無師自悟。盡是天然外道。曰。願仁者為我證據。策云。我言輕。曹溪有六祖大師。四方雲集。並是受法者。若去。則與偕行。覺遂同策來參。繞師三匝。振錫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

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後著證道歌。盛行於世。論曰無相大師。時稱為真覺焉。

禪者智隍。初參五祖。自謂已得正受。庵居長坐。積二十年。師弟子玄策。游方至河朔。聞隍之名。造庵問云。汝在此作什麼。隍曰。入定。策云。汝云入定。為有心入耶。無心入耶。若無心入者。一切無情草木瓦石應合得定。若有心入者。一切有情含識之流亦應得定。隍曰。我正入定時。不見有有無之心。策云。不見有有無之心。即是常定。何有出入。若有出入。即非大定。

隍無對。良久。問曰。師嗣誰耶。策云。我師曹溪六祖。隍云。六祖以何為禪定。策云。我師所說。妙湛圓寂。體用如如。五陰本空。六塵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亂。禪性無住。離住禪寂。禪性無生。離生禪想。心如虛空。亦無虛空之量。

隍聞是說。徑來謁師。師問云。仁者何來。隍具述前緣。師云。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隍於是大悟。二十年所得心都無影響。其夜。河北士庶聞空中有聲云。隍禪師今日得道。隍後禮辭。復歸河北。開化四眾。

一僧問師云。黃梅意旨,甚麼人得。師云。會佛法人得。僧云。和尚還得否。師云。我不會佛法。

師一日欲濯所授之衣。而無美泉。因至寺後五里許。見山林鬱茂。瑞氣盤旋。師振錫卓地。泉應手而出。積以為池。乃跪膝浣衣石上。忽有一僧來禮拜。云。方辯是西蜀人。昨於南天竺國見達摩大師。囑方辯。速往唐土。吾傳大迦葉正法眼藏及僧伽梨。見傳六代。於韶州曹溪。汝去瞻禮。方辯遠來。願見我師傳來衣缽。

師乃出示。次問。上人攻何事業。曰。善塑。師正色曰。汝試塑看。辯罔措。過數日塑就真相。可高七寸。曲盡其妙。師笑曰。汝只解塑性。不解佛性。
師舒手摩方辯頂曰。永為人天福田。師仍以衣酬之。辯取衣分為三。一披塑像。一自留。一用棕裹瘞地中。誓曰:”後得此衣。乃吾出世。住持於此。重建殿宇。”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八) 頓漸品

時祖師居曹溪寶林。神秀大師在荊南玉泉寺。於時兩宗盛化。人皆稱南能北秀。故有南北二宗頓漸之分。而學者莫知宗趣。師謂眾曰。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何名頓漸。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然秀之徒眾。往往譏南宗祖師。不識一字。有何所長。秀曰。他得無師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且吾師五祖親傳衣法。豈徒然哉。吾恨不能遠去親近。虛受國恩。汝等諸人。毋滯於此。可往曹溪參決。

一日命門人志誠曰。汝聰明多智。可為吾到曹溪聽法。若有所聞。盡心記取。還為吾說。志誠稟命至曹溪。隨眾參請。不言來處。時祖師告眾曰。今有盜法之人。潛在此會。志誠即出禮拜。具陳其事。師曰。汝從玉泉來。應是細作。對曰。不是。師曰。何得不是。對曰。未說即是。說了不是。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常坐拘身。於理何益。

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志誠再拜。曰。弟子在秀大師處學道九年。不得契悟。今聞和尚一說。便契本心。

弟子生死事大。和尚大慈。更為教示。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
師曰。吾若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且隨方解縛。假名三昧。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吾所見戒定慧又別。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

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五蘊幻身。幻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遊戲三昧。是名見性。

志誠再啟師曰。如何是不立義。師曰。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志誠禮拜。願為執侍。朝夕不懈。

僧志徹。江西人。本姓張。名行昌。少任俠。自南北分化。二宗主雖亡彼我。而徒侶競起愛憎。時北宗門人。自立秀師為第六祖。而忌祖師傳衣為天下聞。乃囑行昌來刺師。

師心通。預知其事。即置金十兩於座間。時夜暮。行昌入祖室。將欲加害。師舒頸就之。行昌揮刃者三。悉無所損。師曰。正劍不邪。邪劍不正。只負汝金。不負汝命。行昌驚仆。久而方蘇。求哀悔過。即願出家。師遂與金。言。汝且去。恐徒眾翻害於汝。汝可他日易形而來。吾當攝受。

行昌稟旨宵遁。後投僧出家。具戒精進。一日。憶師之言。遠來禮覲。師曰。吾久念汝。汝來何晚。曰。昨蒙和尚捨罪。今雖出家苦行。終難報德。其惟傳法度生乎。弟子常覽涅槃經。未曉常無常義。乞和尚慈悲。略為解說。師曰。無常者。即佛性也。有常者。即一切善惡諸法分別心也。曰。和尚所說。大違經文。師曰。吾傳佛心印。安敢違於佛經。曰。經說佛性是常。和尚卻言無常。善惡諸法乃至菩提心皆是無常。和尚卻言是常。此即相違。令學人轉加疑惑。師曰。涅槃經。吾昔聽尼無盡藏讀誦一遍。便為講說。無一字一義不合經文。乃至為汝。終無二說。曰。學人識量淺昧。願和尚委曲開示。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麼善惡諸法。乃至窮劫無有一人發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又一切諸法若無常者。即物物皆有自性。容受生死。而真常性有不遍之處。故吾說常者。正是佛說真無常義。

佛比為凡夫外道執於邪常。諸二乘人於常計無常。共成八倒。故於涅槃了義教中。破彼偏見。而顯說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汝今依言背義。以斷滅無常及確定死常。而錯解佛之圓妙最後微言。縱覽千遍。有何所益。

行昌忽然大悟。說偈曰。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現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師曰。汝今徹也。宜名志徹。徹禮謝而退。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拄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神會再禮百餘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一日。師告眾曰。吾有一物。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諸人還識否。神會出曰。是諸佛之本源。神會之佛性。

師曰。向汝道無名無字。汝便喚作本源佛性。汝向去有把茆蓋頭。也只成箇知解宗徒。

祖師滅後會入京洛。大弘曹溪頓教。著顯宗記。盈行於世。是為荷澤禪師。

師見諸宗難問。咸起惡心。多集座下。愍而謂曰:學道之人。一切善念惡念應當盡除。無名可名。名於自性。無二之性。是名實性。於實性上建立一切教門。言下便須自見。諸人聞說。總皆作禮。請事為師。

 

(九) 護法品

神龍元年上元日。則天中宗詔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二師推讓云。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傳佛心印。可請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師上表辭疾。願終林麓。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簡曰。弟子回京。主上必問。願師慈悲。指示心要。傳奏兩宮及京城學道者。譬如一燈燃 百千燈。冥者皆明。明明無盡。師云。道無明暗。明暗是代謝之義。明明無盡。亦是有盡。相待立名。故淨名經云。法無有比。無相待故。

簡曰。明喻智慧。暗喻煩惱。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煩惱。無始生死,憑何出離。師曰。煩惱即是菩提。無二無別。若以智慧照破煩惱者。此是二乘見解。羊鹿等機。上智大根,悉不如是。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簡曰。師說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無滅。所以不同外道。
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簡蒙指教。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師語。其年九月三日。有詔獎諭師曰。師辭老疾。為朕修道。國之福田。師若淨名,托疾毘耶。闡揚大乘。傳諸佛心。談不二法。薛簡傳師指授如來知見。朕積善餘慶。宿種善根。值師出世。頓悟上乘。感荷師恩。頂戴無已。並奉磨衲袈裟及水晶缽。敕韶州剌史。修飾寺宇。賜師舊居為國恩寺焉。

 

(十) 咐囑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
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痴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

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

若著相於外而作法求真。或廣立道場說有無之過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得見性。

但聽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於道性窒礙。若聽說不修。令人反生邪念。

但依法修行。無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說。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如一問一對。餘問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設有人問。何名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緣。明沒即暗。以明顯暗。以暗顯明。來去相因。成中道義。餘問悉皆如此。汝等於後傳法。依此轉相教授。勿失宗旨。師於太極元年壬子延和七月。命門人往新州國恩寺建塔。仍令促工。次年夏末落成。七月一日。集徒眾曰。吾至八月。欲離世間。汝等有疑。早須相問。為汝破疑。令汝迷盡。吾若去後。無人教汝。法海等聞。悉皆涕泣。惟有神會。不動神情。亦無涕泣。師云。神會小師卻得善不善等。毀譽不動。哀樂不生。餘者不得。數年在山。竟修何道。汝今悲泣。為憂阿誰。若憂吾不知去處。吾自知去處。吾若不知去處。終不預報於汝。汝等悲泣。蓋為不知吾去處。若知吾去處。即不合悲泣。法性本無生滅去來。汝等盡坐。吾與汝等一偈。名曰真假動靜偈。汝等誦取此偈。與吾意同。依此修行。不失宗旨。眾僧作禮。請師說偈。

偈曰:一切無有真。不以見於真。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若能自有真。離假即心真。自心不離假。無真何處真?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若修不動行。同無情不動。若覓真不動。動上有不動。不動是不動。無情無佛種。能善分別相。第一義不動。但作如此見。即是真如用。報諸學道人。努力須用意。莫於大乘門。卻執生死智。若言下相應。即共論佛義。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執逆諍法門。自性入生死。

時徒眾聞說偈已。普皆作禮。並體師意。各各攝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諍。乃知大師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問曰。和尚入滅之後。衣法當付何人。師曰。吾於大梵寺說法。以至於今。抄錄流行。目曰法寶壇經。汝等守護。遞相傳授。度諸群生。但依此說。是
名正法。今為汝等說法。不付其衣。蓋為汝等信根淳熟。決定無疑。堪任大事。然據先祖達摩大師付授偈意。衣不合傳。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師復曰。諸善知識。汝等各各淨心。聽吾說法。若欲成就種智。須達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於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種。含藏長養。成熟其實。一相一行亦復如是。我今說法。猶如時雨。普潤大地。汝等佛性。譬諸種子。遇茲霑洽。悉皆發生。承吾旨者。決獲菩提。依吾行者。定證妙果。聽吾偈曰。「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師說偈已。曰。其法無二。其心亦然。其道清淨。亦無諸相。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淨。無可取捨。各自努力。隨緣好去。爾時。徒眾作禮而退。
大師七月八日忽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眾哀留甚堅。師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可回。師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又問曰。正法眼藏傳付何人。師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又問。後莫有難否。師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出家、一在家。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

問曰。未知從上佛祖應現已來。傳授幾代。願垂開示。師云。古佛應世已無數量。不可計也。今以七佛為始。過去莊嚴劫。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舍浮佛;今賢劫。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文佛。是為七佛。釋迦文佛首傳摩訶迦葉尊者。第二阿難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優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彌遮迦尊者。第七婆須蜜多尊者。第八佛馱難提尊者。第九伏馱蜜多尊者。第十脅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馬鳴大士。十三迦毘摩羅尊者。十四龍樹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羅羅多尊者。十七僧伽難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鳩摩羅多尊者。二十闍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二十八菩提達摩尊者(此土是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師。三十僧璨大師。三十一道信大師。三十二弘忍大師。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開元)。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云。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

偈曰。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性中邪見三毒生。即是魔王來住舍。正見自除三毒心。魔變成佛真無假。法身報身及化身。三身本來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見。即是成佛菩提因。本從化身生淨性。淨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當來圓滿真無窮。淫性本是淨性因。除淫即是淨性身。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今生若遇頓教門。忽悟自性見世尊。若欲修行覓作佛。不知何處擬求真。若能心中自見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頓教法門今已留。救度世人須自修。報汝當來學道者。不作此見大悠悠。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復說偈曰。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緇白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煙指處。師所歸焉。時香煙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併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二十五日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衝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得旨嗣法者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摩所傳信衣。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并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永鎮寶林道場。流傳壇經。以顯宗旨。此皆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師入塔後。至開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聞塔中如拽鐵索聲。眾憎驚起。見一孝子從塔中走出。尋見師頸有傷。具以賊事,聞於州縣。縣令楊侃。刺史柳無忝。得牒切加擒捉。五日。於石角村。捕得賊人。送韶州鞫間。云:”姓張。名淨滿。汝州梁縣人。於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大悲錢二十干。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海東供養。” 柳守聞狀。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問師上足令韜曰:”如何處斷?”韜曰..”若以國法論。理須誅夷。但以佛教慈悲。怨親平等。況彼求欲供養。罪可恕矣。柳守加歎曰:”始知佛門廣大。遂赦之。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鉢歸內供養。至永泰元年。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鉢。七日。敕刺史楊緘云:”朕夢感能襌師請傳衣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謂之國寶。卿可於本寺加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遺墜。”後或為人偷竊。皆不遠而獲。如是者數四。憲宗謚大鑑禪師。塔曰元和靈照。其餘事蹟。係載唐尚書王維。刺史柳宗元。刺史劉禹錫等碑。守塔沙門令韜錄。
宋太祖開國之初,王師平南海,劉氏殘兵作梗,師之塔廟,鞠為煨燼,而真身為守塔僧保護,一無所損,尋有制興脩功未竟,會宋太宗即位,留心禪門,太平興國之塔。宋仁宗天聖十年,具安輿迎師真身及衣鉢入大內供養,加謚大鑑真空普覺禪師。宋神宗加謚大鑑真空普覺圓明禪師。本州復興梵剎事蹟,元獻公晏殊所作碑記具載。以後宋_宗加謚廣照,肉身迨今猶存。

《禪宗直指》第一章

第一章 佛法入門

昔日當六祖惠能大師住持南華山寶林寺的時候,有一日,韶州韋刺史和其他官員結伴進山,請惠能大師出山到縣城的大梵寺講堂,為大眾開啟佛緣,說法渡生。大師升座之後,韋刺史和其他官員大約三十多人,儒門的學者大概亦有三十多人,至於和尚、尼姑、出家的道人以及在家的居士等等總數約共一千多人,大眾同時向惠能大師誠敬頂禮,恭請大師慈悲開示佛法的心要。於是,大師告訴大眾說:「各位善知識(注1),一個覺醒(注2)的自性(注3),它的本質是清淨無染的,大家就用現在聽法這個知覺心,直截了當地去成佛吧!各位善知識,請先聽惠能講述一下過去修行的原由和得傳佛法的經過。」

注1:善於知見和識別,這是一個沒有身份類別、貴賤高下和年齡老少,一體同觀的稱呼,體現了佛法平等無二的宗旨。

注2:即是菩提。

注3:自性就是指人類生命的本來面目,是一個虛構的名詞。

「惠能的父親,原籍范陽(注4),是一個地方官,後來因為犯事被罷官免職而流放來到嶺南,做了新州地方的百姓。惠能少年時命途坎坷,父親早死,只剩下家母與我相依為命,後來遷居到了南海,生活非常艱苦,由於家境實在窮困,只好在市集上以賣柴維生。」

注4:即今河北省涿縣。

有一日,一個客人走來向惠能買柴,並且要求惠能把柴送到他的客店裡去。客人把柴收妥,惠能拿了貨錢便要離去。可是,當惠能剛剛走出門外時,卻忽然聽見誦經的聲音,好奇心的驅使下,不禁回頭循經音的方向尋去,發現一個客人正在客店裡誦經。惠能靜心聽了一會經文,心裡仿佛明白了許多道理。於是靜靜地站在一旁等待,直至那客人誦經完畢後,方才上前恭敬地問道:「請問閣下剛才所誦的是什麼經文呢?」客人說道:「那是《金剛經》。 」惠能又接著問道:「那麼,請問閣下所持誦的這部《金剛經》是從什麼地方得來的呢?」客人說道:「那是我從嶄州黃梅縣東禪寺得來的,東禪寺現在由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在那裡主持教化,現在追隨于大師門下學法的人大概有一千左右,由於我曾到寺裡參拜大師,因為聽受大師的開示而得以受持了這部《金剛經》。大師經常都勸說出家僧眾和在家的居士,只要行持《金剛經》的教法,便可以見自本性,直截了當地成就佛道了。」

惠能聽罷,內心不由產生無限嚮往,恨不得馬上就到東禪寺去參見五祖求學佛法。然而,惠能家中尚有母親在堂,需要照顧和供養,不能說去就去,正自為難之際,剛好遇上一個過去曾經跟惠能買柴,而且頗為投緣的客人,他知道了惠能的想法和為難,承蒙他慨然惠贈白銀十両,讓惠能交給母親作為日常食用的開支,並吩咐惠能妥善安排一切之後,便當立即啟程前赴黃梅縣東禪寺拜五祖為師了。

惠能安排好家中一切之後,便立即辭別母親北上求法。走了三十餘日的路程,終於到達黃梅縣東禪寺,見著了五祖弘忍大師。惠能行過禮後,五祖問道:「你是那裡人啊?想要求些什麼東西呢?」惠能答道:「弟子是嶺南新州地方人士,遠道而來拜見法師,只是為了想知道怎樣修行才可以成佛,除此以外,別無所求了。」五祖說道:「你既是嶺南人,又是獦獠(注5)身份,怎麼能夠成佛呢?」惠能答道: 「人雖然有南北之分,但是佛性卻沒有南北之分啊,獦獠身份與和尚身份不同,佛性會因此而有差別嗎?」五祖聽見惠能這樣回答,本想再跟惠能多說幾句,但是發現其他弟子總在身邊徘徊,似乎有所避忌,於是就隨口吩咐惠能跟隨其他人一起去幹點雜務,其他的事日後再說。惠能當時不明白五祖的心意,於是問道:「啟稟大和尚,弟子的心經常都會生出許多靈感和智慧,它們都是源自於自性的,亦就是種出一切福氣的田地,不知道大和尚要弟子幹些什麼雜務呢?」五祖心想:「這獦獠根基的確不錯…」說道:「你不必多說,到雜務房聽候安排吧!」惠能聽從五祖的吩咐退至後院,找到了雜務房的執事,結果被分派了劈柴和踏碓舂米(注6)的工作,轉眼間,八個多月便過去了。

注5:即獵頭的野蠻民族,泛指那些未開化的人。

注6:農家將稻穀收割後,必須將穀殼除掉才能得到白米,舂米就是用石碓將稻穀的殼打碎的過程。

有一日,五祖忽然路過,遇見惠能,隨口說道:「我回想你當初的見地還算有些道理,當時是因為恐防有惡人嫉妒你的智慧而生害你之心,於是就不再和你說話,你知道嗎?」惠能說道:「弟子來到寺裡這一段日子,總算對這裡的人事有一個大概的瞭解,所以後來亦體會法師的一番心意,為了避免別人的疑忌,一直以來都不敢走到法堂前面來聽法和請益。」

有一日,五祖召集所有門人弟子來到跟前,說道:「我跟你們說啊,人生最重要的事莫過於生死大事了,你們日夜只知道追求福報,而不好好去思索一下怎樣才能脫離生死苦海,試問自心若然再這樣沉迷下去,不明白自性的本來面目的話,無常一到,再多的福報又怎能救得了你們的性命?你們各自回去估量一下自己的智慧,然後運用自心本自具足的般若覺性,各自撰寫一首偈子來讓我看,誰要是能夠明白自性的大概,就把衣缽和心法傳給誰,成為本門第六代祖師。你們馬上就去寫,不可推遲或拖延,要花時間思索和考慮即是未見自性。真正見性(注7)的人,任何時候都應該是能見的。若然果真能夠做到時刻皆見,即使拿著刀子上戰場與敵人對陣,其人的心依然是能見的(注8)。」

注7:見,明白的意思,見性即明白自性的內涵。見,又可理解為顯現,即一切障礙清除而使自性顯現。

注8:意思即使緊急萬分下,任何時、地、情況也見性。

門人弟子們聽罷五祖的訓示和吩咐後,退下來互相討論:「我們這裡所有的人,都不必著意靜心寫什麼偈子呈給大和尚看了,這樣做能有什麼好結果嗎?神秀上座現在身為我們的教授師,日後六祖之位非他莫屬,大家都不要作偈了,免得白費精神啊。」其他弟子聽了,都打消了作偈的念頭,紛紛都說:「我們以後便依止(注9)神秀上座為師父吧,不必再想作偈的事了。」

注9:即拜師及追隨的意思。

神秀心想:「其他人之所以不擬作偈呈交大和尚,完全是因為我身為他們的教授師,因此,作偈呈交大和尚此事我是無法逃避的。而且,若果我不呈偈,大和尚又怎會知道我對佛法見解的深淺呢?然而,如果大和尚認為我是以求法的心態呈偈,那自然是好;但若然他誤會我呈偈的目的是為了當六祖,那就真是糟透了,這樣一來,我跟一般凡夫俗子企圖謀奪其祖師的名位又有什麼分別呢?不過,如果我不呈偈,始終無法得到大和尚傳法,唉,太為難喇!太為難喇!」

在五祖法堂之前有三處走廊,本來擬敦請供奉(注10)盧珍將《楞伽經》的神變圖,和五祖歷代先師的源流圖描繪在走廊的牆壁上,使之流傳後世,讓人供養。就在盧珍準備動工繪圖之前,神秀其實已經想好了偈子,並且好幾次想把偈子呈交五祖,奈何每次當他行到五祖法堂前,內心卻總是患得患失,全身冒汗,不敢呈遞。這樣子前前後後歷經四日,一十三次想呈偈卻始終沒有成功。

注10:官職的名稱。

內心的矛盾,使神秀不斷尋思對策,終於想道:「不如就將偈子寫在走廊的牆壁上,由得大和尚路過時自己去看好了。若然大和尚看過偈子後,忽然讚賞這偈子的話,我就馬上走出來向他禮拜,說這偈子是我神秀所作;若然說這偈子見地膚淺不堪,那麼,我這幾年在山中參禪學佛,受人禮拜,實在算是白費光陰了,往後還要修什麼道呢!」於是,就在當夜三更,肯定四周無人的時候,自己拿著燈,便把偈子寫在法堂南面走廊的牆壁上,將心中所理解的佛法借偈子表達出來。偈子是這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注11)

注11:自性就好像是一棵菩提樹,自心就好像是一個光明的鏡臺,時常要勤懇地淨化自心,不要使明鏡蒙上任何塵垢。

神秀把偈子寫好後,匆匆返回自己的房間,一直都沒有人知道此事,然而,他內心的矛盾卻依然沒有消解,不禁又尋思道:「五祖明天看到此偈要是歡喜讚賞,那就表示我與佛法有緣。若然他說這偈子不行,那自然是因為我智慧不足,過去世的業障太重,使我今生不能得到大和尚傳法。唉!祖師的心意實在難以猜測得透啊!」神秀在房中反覆思量,坐也不是,臥也不是,忐忑不安,直至五更天亮,依然無法成眠。

身為神秀的師父,五祖其實早已經知道神秀對佛法的領悟尚未入門,自然亦未見性。天亮之後,五祖喚人把盧供奉請來,準備商討在南邊走廊的牆壁上描繪《楞伽經》神變圖及本門歷代先師源流圖的事。忽然間,五祖看見神秀寫在牆上的偈子,一頓,轉頭便對盧供奉說道:「供奉大人,你不必再繪圖了,勞煩你遠道而來,白走一趟,實在是對不起。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幻。』(注12)這樣吧,就留下這個偈子給世人受持念誦好了。若然能夠依從這偈子的指引修行,當可避免墮入三途惡道;依從這偈子的指引修行,必將獲得很大的利益。」然後,五祖就吩咐門人弟子皆焚香以示禮敬,並通告大眾,若然都能持誦此偈,日後自然可以得見自性。眾人聽見五祖這樣點評和吩咐,都遵從訓示一同誦偈,並異口同聲地讚歎:「善哉!」

注12:凡所有的相,都是虛幻不實,究竟空無所得,故此不應著相。

三更時份,五祖把神秀喚進禪房,問道:「這個偈子是你作的嗎?」神秀坦然承認說道:「偈子確實是弟子所作,不過,弟子不敢奢求第六代祖之位,只是希望大和尚慈悲,點評一下弟子對佛法的理解是否如法而已。」五祖回答說:「從你這個偈子的悟境來看,你仍然未能見到自性,只到了門外,還沒有進入門內,以這樣的見解想要成就無上的大覺,那是絕對不可能的。無上的大覺,必須做到在言談之間均能清楚明白自己的心識,不會因著相而忘失自性,時刻皆能契合離於生滅的不動境界。不論在任何時候,念念皆能不離自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無有滯留。若然能夠悟得透徹而如法,一切的思想言行自然如法,不論在任何情況或場合之下,自心依然是如如不動的。這個如如不動,不滯留萬境的心,就是真實的覺心。若然自心能夠有這樣的見地和做到這個境界,這時的自性就是無上大覺的自性了。你暫且回去,給你一兩天時間思考,然後再作另一個偈子來給我看,如果你的偈子確實如法,入得門內,就將衣缽和心法交付予你。」神秀行禮告退回房,可是,匆匆幾天又過去了,他始終都想不出另一個偈子,心神不安,就好像做夢一樣,行也不是,坐也不是。

又過了兩天,有一個小孩從舂米房門外路過,一邊走路,一邊念誦著神秀的偈子,惠能一聽,便知道此偈還未見性。自己雖然還沒有正式得到過五祖的教授,但基本法理卻是已經通達無礙,於是問那小孩說道:「你誦的是什麼偈子啊?」那孩子說:「你這南蠻就有所不知了,五祖大師說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生死大事了,想要得到祖師衣缽和心法傳授的門人弟子,都要作個偈子給他評審,如果能夠參悟明白自性的大概,就將衣缽和心法傳給他成為本門第六代祖師。神秀上座,在大師法堂南面的走廊牆壁上,寫上這個無相偈,大師看了就讓大家都來持誦,並開示說依照這個偈子的指引來修行,當可避免墮入三途惡道,依照這個偈子的指引來修行,必將獲得很大的利益。」惠能說道:「既然這樣,我亦要誦這個偈子,好結個有大利益的來生緣了。上人,我在這裡踏碓舂米八個多月,還沒有到過大師的法堂,還望上人能為我引路,帶我到那偈子前參拜一下。」

於是,那小孩就為惠能引路,來到了神秀寫上偈子的牆壁前禮拜。惠能對小孩說:「惠能不識字,有請上人把這偈子讀給我聽,可以嗎?」小孩正要誦偈時,剛巧有一位江州(注13)的別駕(注14)經過,此人姓張名日用,聽見惠能說自己不識字,於是便隨口將那偈子高聲朗讀出來。惠能聽完偈子,說道:「我亦作了一個偈子,還望別駕大人為我書寫。」別駕聞言,感到非常驚訝,說道:「一個不識字的人卻竟然會作偈子,這倒是一件稀奇的事啊!」惠能見張別駕似乎對自己心存輕視,於是說道:「若想學習無上的大覺,切不可以輕視初學者,身份卑下的人亦有可能是具有無上智慧的智者,而身份高上的人也有可能是毫無智慧的庸人。若然輕視別人,這將會因此而做下無量無邊的罪過啊。」

注13:即現在的江西省九江縣。

注14:即輔佐刺史。

張日用聽了惠能的回應,於是說道:「好,你只管把你的偈子說出來,我為你書寫。若然你的偈子得到五祖認可而把法門傳了給你,你日後學有所成,要渡人就要先來渡我,千萬不可忘記啊。」惠能答應了,於是便開始說偈,偈子是這樣的: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注15)

注15:

【菩提本無樹】:菩提即覺,覺本無名,因迷而有,相對立名。覺心無形無相,能空諸相即為覺的根基,既要能空,又怎會以一顆樹之形相來形容覺心?

【明鏡亦非台】:鏡能照物,故而以鏡喻心,台為承托,以之固定明鏡而有。然而,心如虛空,不可形狀,無可承托,無有著點,故不應以有形之台來承托無形之心,如此則無異於著相,以物綁心,譬喻失當矣。

【本來無一物】:一切名相皆因心動著相而強名假立,若然心不著相,一切強名假立頓時消失,縱有如無。故此,歸根結底,只要心不著相,根本就什麼都沒有。

【何處惹塵埃】:明白了上述的道理,當知諸法平等,自然不會著相滯留而生起諸般塵勞,何來會有塵埃之患?

張日用把惠能的偈子寫好,五祖的門人弟子看過之後無不大吃一驚,訝然讚歎,不禁竊竊私語:「此事真是稀奇,我們實在不應以貌取人啊!假以時日的修煉,他恐怕便是一個肉身菩薩了。」

惠能這個偈子的轟動,驚動了五祖,五祖知道了眾人的驚訝反應,恐怕有人會生起妒忌心而要傷害惠能,於是馬上脫下鞋子,用鞋底擦掉了惠能的偈子,不以為然地說道:「這個偈子依然未曾見性!」眾人聽見五祖這樣點評,信以為真,於是也就不再討論下去。

第二日,五祖暗中來到了舂米房,看見惠能正踏著石碓舂米,心中不禁感歎:「真心求道的人,為了求得正法而不去計較身軀的勞苦,是否都應該以他為榜樣呢!」於是問惠能說道:「稻米都熟透了嗎?」惠能福至心靈,回答說道:「稻米早已熟透了,只差沒過篩子(注16)而已。」五祖知道惠能會意,遂以禪杖擊打碓頭三下,不發一言便轉身走了。惠能心領神會,馬上就明白了五祖的用意,於是就在當夜三更時分走進了五祖的禪房,叩見五祖。

注16:稻米經過舂米的過程,穀殼都已經打碎,只需過篩子時用風機吹去穀殼就會剩下雪白的米粒了。

五祖關好門窗,並以袈裟遮圍著二人身軀,不讓任何人看見,然後為惠能講解《金剛經》。當解說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注17)的時候,惠能刹那間就完全開悟,原來一切萬法與自性是一體的,是分不開的。於是將心中的理解向五祖表白,說道:「真是意想不到,自性原來是無需潔淨亦無法污染,始終是清淨的!真是意想不到,自性原來是沒有生滅的!真是意想不到,自性原來是人人本自具足的!真是意想不到,自性原來是根本沒有動搖過的!真是意想不到,自性竟然能成就萬法!」

注17:自心不應於任何境相有所滯留而生起任何的攀緣聯想。

五祖聽見惠能這樣說,知道他已經徹悟自性的內涵,於是就跟惠能說道:「不認識自己的心,學什麼法都是沒有益處的。只有認識自己的心,然後見到自性,那時才能稱為大丈夫,天人師,佛陀。」惠能三更得承教法,世上沒有其他人得知,於是,五祖就這樣將頓教和衣缽交付惠能,說道:「你現在就是本門第六代祖師,好好護持著此刻的正知正見,要廣渡有情眾生,將正法世代流傳下去,切不可讓正法斷絕,聽我的傳法偈:(注18)『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注19)

注18:傳法偈就是示導見性的方法。

注19:

【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 】

心中著相則有欲,有欲則有情,有情地做下一切的行為,就像播下種子,在適當的時候和地點自然就會開花結果,報應在自己身心之上。

【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

無情即是自心不著諸相,能夠真正做到不著諸相,就算過去、現在、未來做下無數的行業,但是由於心無染著,心境依然與未曾作業前的狀態一樣,一切果報自然亦沒有著落處,自心依然如如自在。當此之時,如果能夠連自性這個相都不執,那就是連我相都不著,那麼,有情之我亦將等同無情無自性之法,本來不曾生,故亦不會有滅,當下便能證得無生法忍,安處如如不動,見自本性。

五祖接著又說:「昔日達摩祖師剛剛來到中土傳法的時候,人們對他尚未建立起信心,故此傳下這件袈裟,作為日後印證真實傳承教法的信物,一代一代地承傳下來以至於今日。至於見性的法門,則用以心印心的方式來傳授,然後由得法弟子自行去參悟和理解。自古以來,諸佛都只是教人見自本性,而諸師都是以印心的方式將見性心法交付傳人。袈裟是起爭端的根源,傳到你這一代就不要再傳下去了。如果再傳這件袈裟,你的性命就像用絲線懸吊在空中一樣,隨時會因斷線而送命。你必須趕緊離開這裡,恐怕馬上就會有人來要加害於你了。」惠能問道:「既然這樣,弟子應該前往什麼地方躲避呢?」五祖說:「逢懷則止,遇會則藏。」(注20)於是,惠能就在當夜三更時分,接過了衣缽,說道:「惠能是嶺南人,對此地山路素不熟悉,請問恩師要怎樣走才能去到江口呢?」五祖說:「你不必擔心,為師現在就親自送你去。」

注20:去到有’懷’字的地方就稍作停留,去到有’會’字的地方就躲起來。

五祖將惠能送到九江驛,著令惠能馬上登船。登船後,惠能正要搖櫓渡江,五祖忽然止住惠能,說道:「應該由為師渡你啊!」惠能說道:「弟子心迷的時候,確實是應該由恩師渡弟子,弟子現在既然覺悟了,自然就應該是弟子自己渡自己了,雖然同是一個渡字,但是運用上卻並不一樣。惠能生在南方邊遠的地方,說話的時候連發音都不正確,今日承蒙恩師不棄,將衣法傳授給我,現在既然已經開悟,就應該由自性生起智慧去渡自己了。」五祖說:「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以後佛法的弘揚,就由你來發揚光大,你離開三年之後,便是為師去世之期,因此,你此去要好好保重自己,一直往南走吧。此外,在參悟法理尚未圓融無礙和時機未成熟前,暫時還是不宜急於說法,否則,佛法始終是難以興盛起來的。」

惠能辭別了五祖,一路往南趕路,兩個餘月之後,去到了大庾嶺。另一方面,五祖自從與惠能分別之後就返回東禪寺,連續幾天都沒有升座說法,眾門人弟子不禁感到十分奇怪,於是就去到五祖的禪房問安,說道:「敢問大和尚,你老人家是生病了還是有什麼瑣事煩擾著您老人家嗎?」五祖回答說道:「身體倒是沒有病,只是本門衣法已經傳往南方了。」大眾聽見衣法已經南傳,無不大驚,問道:「請問大和尚,究竟是誰人得到了你的傳授?」五祖淡然說道:「自然是有能者得之。」眾人細味五祖話語中的玄機,頓時省悟衣法已然被惠能所得,於是馬上發動了數百人朝南追趕,想要奪取衣缽。有一個僧人俗家姓陳,法名惠明,出家之前曾擔任四品將軍之職,性格比較率直純樸,他加入了追趕的行列並想盡辦法去尋找惠能,竟然早眾人一步被他在大庾嶺趕上了惠能。惠能眼見無路可逃,於是就把衣缽扔在石頭上,心想:「衣缽是印證正法傳承的信物,可以強行爭奪的嗎?(注21)」為免被人加害,惠能遂小心翼翼地跑進茂密的草叢之中藏身。

注21:意即若果不明自性,於佛法的領悟根本未得前輩印證,得到衣缽根本是毫無意義的。

惠明趕到現場,發現衣缽放在一塊大石上,於是就把衣缽撿了起來。他提著衣缽站立不動,急聲呼喚道:「行者(注22)啊!行者啊!我只是為佛法而來,並不是為衣缽而來的啊!」惠明既然表明來意,惠能自無必要繼續躲藏,於是便放心地走了出來,盤坐在一塊石頭之上。惠明向惠能恭敬地行了一禮,誠懇地說道:「行者啊,望你能大發慈悲,為我說法,明示修行的方向和心法。」惠能欣然應諾,說道:「你既然是為法而來,那麼,請你先靜下心來,放下一切的塵緣罣礙,不要生起任何雜念妄想,然後我才為你說法。」惠明聞言,用了很久的功夫終於靜下心來,就在那時,惠能說道:「當你不思量善,也不思量惡,心無著相攀緣(注23)的當下,那個便是你惠明上座自性的本來面目了。」惠明一聽,頓時了悟,繼續追問:「祖師除了傳下這個秘密心法和宗旨外,還有其他的秘密宗旨嗎?」惠能說道:「能夠跟你說的,就不是什麼秘密了,你若能時時返觀自心,一切的秘密自然呈現在自己的心中。」解說至此,惠明再無疑惑,說道:「惠明過去雖然曾在黃梅跟從五祖參學,但是實在還沒有省悟自己的本來面目,今日得蒙您的開示,就好像我們喝水一樣,冷的熱的自己心裡最清楚不過了,因此,如今行者您就是我的老師了。」惠能說道:「教法是五祖所傳,你若然真的了悟這個教法的話,我和你的師父都是黃梅五祖,往後的日子,只須好好守護和行持此刻的覺悟和理解就是了。」惠明又問:「我今後應該往什麼地方去呢?」惠能說道:「逢袁則止,遇蒙則居。」(注24)心法既明,去向亦知,惠明滿心歡喜,馬上將衣缽交還惠能,然後作禮告別而去。

注22:即修持淨行的人。

注23:即著相而生起諸多的幻想。

注24:去到有’袁’字的地方便稍作停留,去到有「蒙」字的地方便定居下來。

惠明回到山下,剛好遇上追蹤而至的人群,於是對眾人說道:「我剛才登山,找遍了整個山頭,竟然沒有發現惠能的蹤影,大概已經逃離此地,我們還是趕快到別的地方尋找吧。」眾人聽罷,信以為真,於是就不再上山尋找惠能,使惠能得以免去一劫。自此以後,惠明因心中敬重惠能,不敢僭越,故而棄「惠」字而不用,改法名為道明。

惠能後來逃至曹溪,不久又被惡人追尋而至,躲躲藏藏,最終逃到了四會,隱藏于獵人隊伍之中,經歷了一十五年。在這一十五年間,不時隨順機宜為獵人們說法,獵人們一旦分派惠能守網的工作,每當發現有動物落網,惠能總是暗中予以放生。由於獵人們都是葷素不論的,因此,每到吃飯的時候,惠能只好把野菜放到煮肉的鍋子裡寄煮,一旦有人問到為何要這樣做,惠能就會隨口回答:「我喜歡吃肉邊菜。」

有一日,惠能分析形勢,心想:「恩師圓寂之後,神秀去了江陵當陽山玉泉寺弘法,廣聚徒眾,聲名遠揚,儼然一代宗師,為了珍惜得來不易的名聲,他的黨羽應該不會再像過去一樣為了衣缽之事而與我為難,看來現在正是我出山弘法的適當時機,不可以再躲藏了。」於是,毅然離開了四會,來到了廣州的法性寺。

當惠能去到法性寺的時候,正值住持印宗大和尚為徒眾講解《涅槃經》。講經的時候,忽然有一陣清風吹過,使旗幡擺動不息,兩個僧人見狀便討論起來,一僧說:「這幡之所以動,是因為風動所致啊。」另一僧說:「不對,不對,風固然有動,但這是幡迎風而動啊。」正當兩僧議論不休之際,惠能走上前去,對他們說:「這既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你們心動而已。」(注25)此語一出,眾人無不震驚,印宗大和尚更是深為折服,於是就將惠能延請至上座,謙卑請益,徵詢一些甚深的佛理。但見惠能用最簡單的言詞,就能將佛理說得透徹明白,完全與文化素養無關,於是印宗問道:「行者的來歷定必不凡,聽聞黃梅五祖大師的衣缽南傳,難道那傳人就是行者閣下嗎?」既然已經決定弘法,惠能自無必要隱藏身份,於是坦然答道:「不敢,正是在下。」於是,印宗馬上再次行禮,請求惠能將五祖所傳衣缽取出以向大眾證明身份。見過衣缽,再無懷疑,於是,印宗繼續問道:「請問黃梅五祖大師的教法,學佛的人應該怎樣修行呢?」惠能搖頭答道:「怎樣修行倒是從來都沒有傳授過,一直都只是講解如何見性而已,至於禪定功夫和解脫法門也是未曾談及。」印宗大感驚奇,問道:「為什麼連禪定功夫和解脫法門都未曾談及呢?」惠能答道:「那是因為禪定和解脫都是兩邊之法,不是佛法,佛法是離於兩邊的心法。」(注26)

注25:有自性即為生物,生物自然能動;無自性即為死物,死物自然不能動。風和幡同是法相,根本沒有自性,情同死物,死物又怎能自動?既然二者不能自動,那麼幡動這個法相究竟是什麼在動呢?那自然是有自性的兩位僧人的心動了。

注26:佛法教人離於兩邊,就是教人空盡諸相而見自本性,然而,禪定與解脫,是教人求此相而棄那相,結果依然是著相,所以稱為兩邊之法,因此都不是佛法。

 

印宗又問道:「請問怎樣才是離於兩邊的佛法呢?」惠能答道:「那就像法師你剛才所講解的《涅槃經》,教導世人如何去明白佛性的真面目,那就是離於兩邊的佛法。例如:高貴德王菩薩問佛,如果有人犯了四重禁戒(注27),做下了五逆罪(注28)和一闡提(注29)等等嚴重的惡業,會否因此而斷掉此具善根之人的佛性。當時佛世尊解釋說,人的善根有兩種,一種是常的(注30),另一種是無常的(注31) ,但是,佛性既不著常相,也不著無常相,心如虛空,毫無落處,因此不會斷滅,這就是離於兩邊。一種是善,另一種是不善,但是,佛性既不著善相,也不著不善相,心無滯留,念念見性,這就是離於兩邊。五蘊(注32)與十八界(注33),凡夫不明白佛法,經常被諸相所迷,就會認為這是兩個不同內涵的名相。然而,明白佛法的覺者因為其心通達離於兩邊的心法,故而兩個名相對覺者來說是毫無差別的。這個不著兩邊,如如自在的本性,就是佛性了。」印宗聽完講解,內心歡喜異常,合掌說道:「行者剛才所談論的佛法心要,實在是精闢獨到,真實如金;老衲過去為人講經說法,若然與行者相較,那真的是有如毫無用處的瓦礫垃圾了。」就這樣,印宗徹底心悅誠服,遂為惠能剃髮出家,並甘願奉惠能為師,學習佛法。於是,惠能就在菩提樹下正式弘揚黃梅東禪寺五祖的教法,傳佛心印。

注27: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注28: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注29:一闡提即是斷善根的人,或不取證涅槃的人。斷善根的人謗佛謗法,破和合僧,這類人死後必墮地獄,輪轉三塗,不能成佛。

注30:即不論經歷任何處境,取捨始終不會有任何改變的。

注31:即經歷不同的處境,取捨就會有所改變而不同的。

注32:即色、受、想、行、識五蘊。

注33: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合共一十八界。

惠能自從於東禪寺得到五祖傳承至今,其間歷盡艱辛,生命猶如以絲線懸吊著一樣,隨時喪命,今日能夠得以和各位大人、僧、尼、道、俗等善知識濟濟一堂,那是積累無數劫所得來的緣份,也是由於大家于過去世曾誠心供養諸佛,一同種下諸般的善因,故此才能夠得聞上述的頓教心法。這個頓教,是先代祖師所傳,並非惠能無師自通所得,故此,只要是真心願意聽受這個教法的人,只需放下一切執心,聽受和參悟之後自然能夠消除一切的疑惑,成就正覺,和先代的聖人佛祖毫無差別。大眾得聞正法,歡喜踴躍,一齊作禮告退。

各位如想閱讀之後的第二至十章,可至各書店購買《禪宗直指》。各位亦可致電本中心查詢。

版權所有 不得翻印